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北方“桑拿天”刷屏,今年夏天为什么又湿又热?

2025-07-17 10:43:28    健康时报网

7月中旬,北方多地的居民感觉,今年夏天有点“不对劲”。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近10省份出现持续 35℃以上高温,其中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等局部地区连续多日气温达40℃以上。刚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这种人们印象中南方盛夏时节才有的湿热,如今也到了北方。

不少网友表示:“小时候北方夏天是‘晒得疼’,现在是‘闷得喘’。”为什么会有这种体感变化?中央气象台分析,从短期看,今年北方“高湿高温”的直接原因与大气环流异常相关。副热带高压异常北抬,将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泵”向北方,与北方本地的暖气团相遇,形成“高温+高湿”的叠加效应。这就像给北方盖上了一层“保温湿棉被”,热量散不出去,湿度降不下来。

7月14日,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的天气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但“近十年极端高温的频率、强度都在上升”。

翻开今年的日历,极端性一目了然。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以来已有147个国家气象站出现了极端高温,13个国家气象站突破历史极值,曾经的避暑胜地纷纷加入高温的行列。河北承德今年出现了连续3天高温天气,黑龙江的北极村、漠河等地在6月底也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彭应登表示:“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大气环流的稳定性,让极端天气更频繁‘出圈’。”近30年来,北方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特别是夏季降水日数增多,为“湿热”提供了水汽基础。而北极冰川融化导致极地涡旋变弱,让原本分隔南北的气候边界变得模糊,南方的湿热特征也就更容易“北上”。

“在气象统计上,30年才算一个气候最小的统计周期。”彭应登举例,上世纪80年代北方也曾有过短暂的多雨期,但若将时间轴拉长,近十年的“极端化”趋势已远超自然波动范围——这正是全球变暖在气候系统中留下的隐患。

面对持续的“桑拿天”,该如何科学应对?彭应登建议,公众可结合被动躲避与主动防护,降低高温高湿带来的健康影响:日常出行不妨避开高温高湿的“峰值时段”——每天10时至16时,户外不仅气温常超40℃,高湿度还会阻碍人体汗液蒸发,容易引发中暑。若必须外出,浅色系衣物能反射部分热量,透气遮阳帽可减少头部暴晒。随身携带含电解质的饮品也很关键,这类饮品能补充出汗流失的钠、钾等元素。对于特殊人群,防护更需细致。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对高温耐受力较弱,建议每天监测体温,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不通风的房间。(记者 韩金序 王宁)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长途医疗转运服务有待完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