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领域,一些乱象长期存在,成为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为打破这一困局,大同市平城区水泊寺街道积极探索创新,落实“四定一督”工作机制,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注入新活力,推动集体资产交易规范化、透明化,成效显著。
“四定”作为规范资产交易的核心准则,精准发力,让资产交易有章可循。在“定底价”环节,街道依据资产规模大小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对于预算估值10万元以上的资产资源,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定价科学合理;小额资产则由村集体组织评估小组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定价。此外,严格执行“年租金逐年递增”原则,从源头杜绝集体资产低价流失现象。针对“长期包”乱象,街道明确划定资产承包(租赁)期限红线,规定农村集体资源出租、发包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五年,超过五年期限的,需按程序报街道审核,并向区农业农村部门备案,有效遏制了部分企业长期低价占用集体资源的行为。
“定流程”方面,街道构建起全流程的“民主决策+公开监督”双轨机制,从方案提出、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到公开招标、合同签订,每一个环节都置于阳光之下,确保交易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定约束条款”时,街道严格遵循全省统一的《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示范文本(试行)》,明确“五严禁一不补”条款,对私自转包、拖欠承包款等行为加以约束。今年以来,凭借这些条款,已成功追缴历史欠款80余万元,沙岭村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一督”则为资产交易保驾护航,构建起“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穿透式监管。在组织监督层面,街道强化内部协同,要求纪工委、农业、财务等部门紧密配合,对交易项目实行“立项必审、全程跟踪、结项复核”;社会监督机制上,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规范项目实施事前、事中、事后会议流程,加强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监督;定期召开“三资”管理质询会,村“两委”需就资产处置情况现场答疑,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四定一督”机制的实施,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农村集体资产的“宝库”。它不仅让沉睡的集体资产“活起来”,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让基层治理能力“强起来”,提升了村民满意度和信任度。
据介绍,下一步,水泊寺街道将继续整合监督力量,积极探索“资产入股+产业联营”模式,引导村集体以资源换资金、以资产促发展,将“沉睡资源”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硬核支撑”。
(中共大同市平城区委平城区人民政府新闻中心 崔小凤)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