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侨’为桥,当好民间友好使者。”不久前,作为2025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的主题活动之一,由省侨联主办的RCEP成员国侨商对话会举行。会上,22个侨团代表宣读《RCEP国家皖籍侨团联盟黄山倡议》。
正是在RCEP国家皖籍侨团联盟的牵线搭桥下,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中柬第一医院合作共建中医中心,推动传统医药深度融入全球卫生体系、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五年来,省侨联及各级侨联组织注重发挥“侨”优势、扎实做好“联”文章,在服务大局中开拓创新,在侨联改革中锐意进取,团结、引导、服务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凝侨心
今年5月底,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后不久,一场由省、市、区三级侨联联合举办的送法进侨企活动也应时开展。省侨联法顾委委员朱政结合具体案例,向与会侨企负责人解读立法背景、重要意义、核心内容。
从线下到线上,全省侨联组织主动深入侨商侨企、侨团侨社、侨界群众,运用侨言侨语、网言网语,全方位、立体化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开展侨界大讲堂、“侨心永向党”等系列活动近千场次,参与活动的侨界群众达50万人次。
党有号召,侨有行动。五年来,全省侨联组织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传承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进一步增强侨界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安徽是我妈妈出生的地方。她一直和我说‘你应该去那里’,所以我就来了,感觉到很亲切。”去年盛夏,在“中国寻根之旅”铜陵营上,华裔青少年姜鹤云把一块象征乡愁的铜矿石纪念品装进行囊,留下一段难忘回忆。
而在几个月后的秋冬之交,第三期海外皖籍侨领研修班也在亳州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35名海外皖籍侨领,研读《老子》、学五禽戏,走访当地知名企业,领略地方传统文化魅力、加深省情国情认知。
紧握亲情、乡情、友情情感脉络,串联同根、同缘、同脉精神纽带,以去年5月正式揭牌的安徽侨史馆为有形阵地,以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为平台载体,“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海外皖籍侨领研修班等传播徽风皖韵的品牌活动串珠成链、如火如荼。
五年来,全省侨联组织不断拓展安徽“朋友圈”,深化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社)团的交流合作,新增海外皖籍侨(社)团45个。截至目前,已建成海外皖籍侨(社)团107家,填补中亚地区等皖籍侨(社)团空白。
聚侨力
世界制造业大会,是安徽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联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全省侨联组织以侨搭桥、以侨引侨,连续八年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侨创项目对接暨巢湖侨创会活动,通过活动平台共签约244个侨创项目、总投资808亿元。
五年来,全省侨联组织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侨界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等优势,构建服务平台,打造活动品牌,在助力安徽实现“三个新的更大进展”奋斗目标中勇担使命、注入动能、彰显风采——
服务经济发展。连续三年参与承办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在友城建设、教育交流、经贸文旅等方面达成10余项合作成果。首次举办2024“投资安徽行”皖港澳侨界青年圆桌会,签约合作项目5个。邀请40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参加国际文化旅游节、徽商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服务一批皖企开拓海外市场。
助力乡村振兴。号召和动员全省侨界发扬乐善好施、爱国爱家优良传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捐赠款物7000余万元,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土文化繁荣等。全省侨联系统帮扶20个村,争取各级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建成并发挥积极作用。
长期扶弱济困。组建15支侨爱心医疗队,进行20多场义诊,服务3000多名群众。开展“侨爱心·光明行”活动,为2012名白内障和胬肉患者免费手术。实施“侨爱心·乡村学生眼视光”工程,为1585名学生建立屈光档案、1441名近视学生免费配镜。与多个公益基金合作,争取1000多万元用于助学助教、公益救灾等活动。
积极建言献策。提交《关于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助力侨资企业成为安徽新质生产力“生力军”》《关于优势产业“抱团出海”海外维权体系建设的建议》等建议300多件。围绕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救助、侨界公益等报送《安徽侨情专报》360期,53期被中国侨联采用。
护侨益
今年初,随着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加快,合肥市庐阳区侨联邀请辖区海外侨领、民营企业家们座谈交流,并实地走访国浩律师(合肥)事务所,开展“助企扬帆出海”涉侨法治工作专题调研。
与此同时,一场场持续四年的“新春访侨企 助企解难题”活动,也在全省各地铺展开来。截至目前,这一为企服务品牌活动已经走进100多家侨企,协调解决涉及侨企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问题200多个。
依法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和海外侨胞正当权益,五年来,全省侨联组织一如既往坚守为侨初心,以当好侨界群众的“贴心人”、成为侨务工作的“实干家”为己任,不断提升侨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力将更多侨界群众纳入侨联组织服务范围,五年来,以市、县(市、区)、高校、科研院所侨联为主体,以侨联工作站、“侨胞之家”等为补充,全省各方面、多层级为侨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每逢传统佳节到来之际,全省“侨胞之家”也逐渐热闹起来,各地纷纷利用这一活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
五年来,依托“侨胞回家过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全省侨联组织把“侨胞之家”建设成为侨界群众的“政治之家”“智库之家”“联谊之家”“温暖之家”,创建省级“侨胞之家”270个、星级“侨胞之家”94个。(本报记者 方舢 本报通讯员 熊利娟)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