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以前这面墙啊......”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卜利村党总支书记农寿青手指划过村委会办公楼光洁的白墙,清了一下嗓门,说,“挂得满满当当,跟贴‘光荣榜’似的,看得人眼花缭乱!”
农寿青说,那些牌子曾经层层叠叠挤满墙面,从“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各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到“文明村”“平安村”等创建标识,再到“警务室”“调解室”“XX协会”等职能部门延伸或合作组织的牌子,五花八门,密密麻麻。
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有上级部门考核验收时要求“挂牌子”以示重视的形式主义顽疾,也有条线工作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导致牌子泛滥的无奈,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群众办事也常常摸不着头脑。
如今,卜利村村委会办公楼清爽得只留下“党组织”“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4块大牌和“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块标识牌,如同给这面墙卸下了沉重的锁。
这般“大瘦身”源于崇左市江州区甩出的硬招——“牌子准入白名单”。
“国家法律说必须挂的,留着!其他的?一律清理,绝无二话!”崇左市江州区社会工作部部长何建宽翻着工作台账说道,“去年到现在,一共指导清理了106块牌子。”
牌子摘了,怕“春风”吹又生?江州区开通了“监督热线”。
在驮卢镇岑豆村,盛满源公司的鳗鱼养殖车间里:145口精养池整齐排列,增氧机泛起阵阵水花,工人操作智能饲喂系统给池中的鳗鱼投喂饲料。
鳗鱼养殖基地副总经理林文介绍:“我们这条鳗鱼可不简单,从育苗到加工全在车间完成,去年产值突破1亿元,主要销往日韩等海外市场。”
“有些部门想来挂示范牌,我打热线电话,不符合规定的就不给挂。”林文说。
江州农商行柜台前,办手续的李大姐对材料精简也十分高兴。农商行柜员小梁介绍说:“现在,我们优化了办事流程,亲属关系,公安系统一查就知道。群众少跑腿,我们也少折腾了。”
板利乡服厚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蒙智文指着手机屏说:“看,这是区里的‘证明直通车’!现在数据自个儿跑,群众的腿就能歇着!”他指尖滑动间,电子台账一目了然。
蒙智文说,现在村委会那枚公章,也从过去每月盖200多个证明章的“劳模”,回归到只专注宅基地审批、土地权属证明、土地承包变更证明、农民身份证明、法定监护人身份证明等5类正事上,手指头终于得到了解放。
“减负不是目的,让干部在泥土里忙起来,才是真章。”板利乡党委书记李安说。
在罗白乡蒙井村的百香果园里,驻村第一书记吴春妍正举着手机,对着镜头卖力吆喝,她脚上那双运动鞋沾满新鲜泥巴。
“以前70%时间填表、迎检,现在80%精力扑在产业上,这才对路嘛!”吴春妍说。
“今天上午,我协调保障甘蔗秸秆综合回收项目,下午开展低保核查,晚上还要入户听取村民对村委会的工作建议。”濑湍镇六京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云政说,“忙是忙了点,可忙得心里踏实!”
“减负绝不是撂挑子,而是把干部们从文山会海、形式主义的泥潭里拽出来,让他们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服务群众和产业发展的刀刃上!”何建宽说。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