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的居民刘启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打扫楼道攒下的积分,竟能换来一桶花生油,更没想到,这小小积分还“扫”走了邻里间多年的隔阂。
三个月前,福建省永安市燕南街道南塔社区党委书记罗星敲开了老刘家的门。“刘师傅,社区要搞个‘睦邻积分’,打扫卫生、调解矛盾都能攒积分,兑换日用品。”老刘半信半疑:“我闲得慌?折腾这干啥。”
罗星理解老刘的抵触。这个老社区,曾经“各家自扫门前雪”,楼道堆物、邻里纠纷是常态。改变,得从让居民“说了算”开始。
南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一场“近邻恳谈会”热火朝天。党员代表、网格员、商户老板、职业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围坐一圈,21条意见轮番“轰炸”社区的意见簿:“积分要实用”“别搞形式主义”“程序不能太复杂”……
两评、两议、两公开,几轮讨论下来,“睦邻积分”的规则敲定了:积分兑换锁定居民“衣食住行”刚需,采购全在辖区日用品店完成,带动商铺生意;同步上线“志愿积分小程序”,随时可开展志愿服务,扫码就能录入活动信息。
“好事不怕小,志愿随手做。”罗星在会上倡议。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小王当场举手,带着20多个同学加入了“强国青年志愿服务队”。老党员张阿姨也拉起“红色管家”队伍……10多支志愿服务队、340多人,老中青全涵盖,快速搭起积分制的“四梁八柱”。
老刘的转变,始于那一次“偶遇”。
楼道里,张阿姨正带着几个志愿者清理楼道堆物,偶遇老刘,张阿姨笑呵呵递上手机:“扫这个码,积分立马到账,攒够60分就能换桶油!”老刘心动了,抄起扫帚就跟着干。一小时后,小程序弹出显示:积分+2。

睦邻志愿微服务积分兑换驿站
一个月后,老刘在社区“积分兑换驿站”内,用60分换了桶花生油。社区人员小潘笑着对老刘说:“罗书记说要多进点货,你们志愿服务干得越多,我们购买的日用品就越多。现在连店老板都很开心,表示也要加入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拎着油回家的路上,邻居主动和老刘打招呼:“下次一起做志愿呀!”
“原来付出真能换来实惠和尊重。”老刘心里一热,主动申请加入“小巷管家”队。
让老刘彻底“上瘾”志愿服务的,是在一场邻里纠纷的调解过程。
二楼王阿姨家水管漏水,淹了一楼李师傅的天花板,两家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在社区多次介入调解无果后,罗星“求助”老刘:“您人头熟,能不能帮我们个忙?”
老刘硬着头皮上门。他没用大道理,只是以邻里身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社区“近邻圆桌”多次协调后,两家终于握手言和。成功调解后,老刘适时邀请两家人加入志愿服务队:“远亲不如近邻,以后少吵架,多做好事,把心思放在志愿服务上,大家和和睦睦的,顺便还能用积分换点日用品,不也挺好吗?”
这件事后,刘大爷感触颇深,他忽然觉得,积分背后的邻里情,比米油更珍贵。
如今,南塔社区的积分小程序已记录1000余人次服务,超600小时时长,26份物资成功兑换。更为珍贵的“账本”则是:居民们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身为“主人翁”,主动上报楼道堆物、邻里矛盾56条,23件民生问题被志愿服务队“承包”解决。
社区志愿公益舞蹈课里,王阿姨和张阿姨成了姐妹花;手机培训班上,年轻志愿者教老年人扫码支付、普及防范电诈小知识;助农义卖现场,学生志愿者吆喝声此起彼伏……积分不再是目的,而是邻里相熟、互助的“催化剂”。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现在大伙儿见面就问:今天做志愿了没?积了多少分?”罗星欣慰地说,“积分制切口小、接地气,却激活了社区治理的一池春水。”
傍晚,老刘又点开“志愿积分小程序”,上面显示他的累计积分:65分。他没急着兑换,而是报名了下周的合唱团活动。“现在啊,不为积分,就图个心里舒坦。”他笑着说,“这社区,越来越像自个儿家了。”
从“陌邻”到“睦邻”,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小小积分点燃的“邻聚力”,正在南塔社区书写着居民安心、舒心的幸福故事。
(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黄中泉 林露萍)
(责编:李茜)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