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科技青年丨无声的守护

2025-10-16 19:02:40    新华网

2008年,一次来自大地的怒吼,却点亮了两个少年心中的光。
她选择穿上白大褂,在微观世界里与癌细胞赛跑;
他选择走进实验室,在钢筋水泥中为城市筑起安全防线。
他们是两位青年科技工作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徐佳晨
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刘心男
素未谋面,却在不同战场守护着同一份信念。
从汶川到北京,从病房到高楼,
他们用科技让生命多一份可能,让城市多一重保障。
徐佳晨说:“我想成为一道光。”
刘心男说:“我们要做城市安全的体检师。
这是一段关于“托举”与“突破”的故事,
看他们如何用科学,守护你我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科技青年》视频栏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策划制作。以“青年力量 科技之光”为主题,深入挖掘青年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奋斗故事,展现青年科技人才风采、营造鼓励创新文化氛围、树立优秀青年榜样,让公众看到科技创新背后的青春力量。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会思考的街区有多“聪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