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乐游 > 正文

延吉的文化符号

李伟    2025-09-05 16:54:03   

延吉的网红墙,绝非简单的“打卡背景板”。它像一块文化磁石,将霓虹、文字、创意,统统吸附在延边大学正门对面的大学城1号楼上。2023年亮化升级后,这里的灯光秀成了“声光影”的沉浸式剧场——洗墙灯动态流转,灯杆音箱播放着朝鲜族民谣,游客举着印有“延吉”字样的咖啡杯拍照,背景里是双语灯牌与直播弹幕的叠加。75块中朝双语灯牌如流动的星河,奉献给游人一场视觉盛宴。

 

网红墙。

 

网红墙的火爆带动了周边经济。据统计,今夏以网红墙为核心IP的公园路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美食街人潮拥挤,打糕、冷面、米肠的香气混着咖啡香,在夜色中交织成最浪漫的“烟火经济学”。网红墙的成功,在于它抓住了年轻人的社交语言——用一块灯牌、一杯咖啡、一个短视频,让延吉从“边境小城”变成“互联网上的文化符号”。

走在延吉街头,中朝双语路牌和店牌像一张张文化名片,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独特基因。游客常说:“在延吉,连路牌都像在出国旅游”。这种双语文化并非停留在表面。”双语店牌不仅是商业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它让延吉的辣白菜、冷面、烤肉,带着“朝鲜族文化”的标签走向全国。

 

 

延边朝鲜族民族村。
 

如果说网红墙是延吉的“现代面孔”,那么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就是它的“传统灵魂”。由40栋朝鲜族建筑组成的园区,分为传统文化展示区、百年老屋、传统体育运动区等五大区域,游客可以穿上朝鲜族服饰,体验打糕、辣白菜制作,甚至参与长鼓舞表演。民俗园打破了“博物馆式”的展示模式,将传统文化变成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在辣白菜体验馆,游客可以亲手腌制白菜,了解朝鲜族“醋精杀菌、梨丝解腻”的智慧;在射箭场,拿起传统弓箭,感受《阿里郎》的英雄气概;到了晚上,篝火晚会上的扇子舞和长鼓舞,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这种“活态传承”,让民俗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朝鲜族的文化基因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韧性。无论是长鼓舞里翻飞的衣袖,还是辣白菜中醋精与梨丝的搭配,都体现着美的创造。而延吉的年轻人,则用网红墙、短视频、电竞大赛,为这种传统注入新的活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延吉文旅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的鲜活感。

延吉的文旅发展,最终落脚在产业上。2025年1—5月,全市接待游客440.5万人次,旅游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9.5%和4.5%。延吉的文旅,为边境城市提供了一种新可能——口岸文旅不是通道,而是舞台。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贺州玉石林:露天采矿区变身旅游景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