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广西宁明发现华南地区最早蜥脚类恐龙“秦氏花山龙”

庞革平    2025-08-25 16:03:03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近日,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宁明县文物管理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在广西宁明县首次发现华南地区最古老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命名为“秦氏花山龙”(Huashanosaurus qini)。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为我国侏罗纪蜥脚类恐龙的演化与地理分布提供了关键新材料。

 

秦氏花山龙生态复原图。广西自然博物馆供图

 

据介绍,“秦氏花山龙”生存于早-中侏罗世,距今约1.8亿年,比华南地区原最早记录“东兴京龙”(距今约1.5亿年)早了约3000万年。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区域恐龙演化历史,也显示华南在侏罗纪早中期可能已存在多样化的蜥脚类动物群。

 

化石发现地——广西宁明县海渊镇采石场全景。广西自然博物馆供图
 

野外露头中所示的恐龙骨骼(箭头指示)。广西自然博物馆供图

 

化石发现源于2007年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海渊镇教师秦剑在明江河畔采石场偶然发现的骨骼碎片。2017年,秦剑将线索上报文物部门,随后广西自然博物馆与宁明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开展抢救性采集,共获得背椎、尾椎、肱骨、尺骨、腓骨及趾骨等三十余件化石。新属种的属名“花山”取自世界文化遗产——宁明花山岩画所在地,种名“秦氏”则致敬化石发现者秦剑先生。

研究团队依据多项独有特征将这批化石鉴定为新属种,主要包括:尺骨近端后突呈显著钩状弯曲,为蜥脚类中首次发现;尺骨骨干因骨质凹陷呈新月形横截面;腓骨远端后侧存在纵向沟槽,这些特征在已知蜥脚类恐龙中均未见报道。

 

秦氏花山龙骨架复原示意图。广西自然博物馆供图

 

“秦氏花山龙”化石产于十万大山盆地汪门组地层。该地层时代长期存在早侏罗世与早-中侏罗世之争。本次发现为年代判定提供了关键古生物证据:基于真蜥脚类演化序列,研究团队支持汪门组属于早-中侏罗世。

据专家介绍,在中生代,十万大山盆地为河湖相沉积环境,伴生鱼类、龟类及蛇颈龙类等化石,显示当时气候湿润、生态系统复杂,适宜蜥脚类恐龙生存。据估算,“秦氏花山龙”体长约12米,属中型植食性恐龙,四足行走,栖息于河岸林区。

专家认为,“秦氏花山龙”的发现,填补了华南早-中侏罗世真蜥脚类化石的空白,其独特的肢骨结构为探讨该类群的早期功能演化提供了新视角。该成果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南方侏罗纪恐龙多样性及古地理格局的认识,也为今后在十万大山盆地开展更系统野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逐“绿”而行 华电福建西门发电用心守护“碧水清流”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