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科技触角通达沃野田畴

郁静娴    2025-04-22 08:17:25    人民日报

无人机低空盘旋,育秧流水线高速运转,大数据、物联网及时传回农情信息,水肥一体化、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大显身手……春天的田野里,各类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正在重塑农耕“基因”,春耕生产有序推进。截至4月17日,全国春播粮食进度近两成,略快于上年。

科技唱主角,离不开政策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我国持续强化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对接合作,从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到填补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等领域空白,再到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发、推广、应用全链条发力,“金扁担”含金量越来越高。

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纳入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是写在大地上的产业,技术要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才能迸发生产力。从春耕一线看,各地针对关键要素和环节,强化科技支撑力度,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协同配套,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也应看到,百亩方、千亩片高产典型已不算稀奇,与试验田产量相比,我国主要粮油作物的大田亩产还存在明显差距。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强调“大面积”,意味着要将试验田产量转化为大田实际产量。这有赖于进一步织密农技推广服务网,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把科技触角通达田间地头,加快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

融融春光里,沃野田畴活力奔涌。科技汇聚新动能,持续勾勒绘就新的春耕图景……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2日 第 08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自讨苦吃”尝到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