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从水利建设看“长期主义”

栾心怡    2025-07-04 08:28:34    人民日报

二十九载寒暑,只为润泽一方。引大济湟工程穿行青海高山峡谷间,贯通南北两河流域、联通东西两市水脉。它承载着300多万人的期待,也见证了1.8万余名建设者接力攻坚。

放眼全国,从南水北调到滇中引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是常态。这不单意味着耗时久、投入大,更意味着在“稳”与“进”间做好统筹——

以绳锯木断的韧劲,引大济湟工程用9年时间攻克大深埋等世界级难题;以生态优先的审慎,引汉济渭工程为鱼儿打通洄游通道、减少环境影响;以安全第一的敬畏,小浪底水利枢纽通过数字孪生平台预测风险……在长周期里,我们看到长期主义的担当。

久久为功,是为了利在千秋。长期主义结出的硕果,在农民告别彻夜排队打水的笑容里,在湿地水鸟成群蹁跹的交响里,在工业企业串珠成链的繁荣里。水利工程滋养大地的同时,也为发展注入活水。

由治水思治国,正是因为在发展中坚持长期主义,才有了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稳步推进,才有了中国式现代化一程接着一程的砥砺行进。“前路漫漫亦灿灿”,这样的长期主义,正是中国经济社会生生不息、向新向好的活力源泉。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4日 第 1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这只烤鸭为何只卖二十五元?
下一篇:以数智技术赋能文旅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