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三兔共耳”的文化启示

石 羚    2025-07-14 08:39:00    人民日报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尤需文化的引领和滋养,尤需以文明交流互鉴凝聚起和平发展的正向力量

 

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独特造型。这个名为“三兔共耳”的图案,不仅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还经丝绸之路跃上阿富汗的金属盘,融入埃及的陶瓷,跳进英国的瓷砖画。前不久,在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上,中外青年就此进行主题展示,引发与会嘉宾的文化共鸣。

“三兔共耳”,这个来自古老敦煌的奇妙符号,无声诉说着丝绸之路的繁华历史,也续写着文明交流的时代新篇。今天,从“数字敦煌”向全球开放,到敦煌艺术展走出国门,从莫高窟保护模式被外国借鉴,到国际敦煌学研究如火如荼,越来越多人参与到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与弘扬中来,让千年瑰宝带给世人更多文化启迪。

透过“三兔共耳”,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看到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包括“三兔共耳”在内的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莫高窟中的希腊爱奥尼柱式,壁画中融合犍陀罗、笈多等风格的神像,见证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恢宏气度;敦煌文献中,来自波斯、粟特、印度等地的商人、僧侣、文人,以“中国行踪”写下和平交往的注脚。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有力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曾经的商旅纵横,时下的交流合作,围绕敦煌展开的长线故事仍在续写,其折射的中华文明的特质历久弥新。

读懂大国外交的文化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莫高窟考察时强调:“当前来讲,又是我们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还是再回到老的丝绸之路看一看,可以找到很多灵感。”旧邦新命,古道新程。如今,呼啸的钢铁长龙取代了驼铃声声,巨轮穿梭重现帆影幢幢,空中丝绸之路搭建合作新桥梁,中国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焕生机。中国外交理念,继承了“合则强,孤则弱”的智慧,彰显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胸怀,弘扬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风尚。

感悟文明互鉴的历史智慧。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能相得益彰。“三兔共耳”虽然样式接近,但在不同国家,却呈现不一样的面貌。莫高窟第407窟的窟顶,“三兔共耳”图案与飞天、莲花相映成趣,灵动、充满生机;德国帕德博恩大教堂的彩窗上,三只兔子的造型则带有哥特艺术的独特风格。正是在交流互鉴中,“三兔共耳”绽放出不同的光彩。今天,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尤需文化的引领和滋养,尤需以文明交流互鉴凝聚起和平发展的正向力量。

不仅是“三兔共耳”。一颗石榴寄寓命运与共,见证友好交往。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之旅”开启后,石榴传入中国;而今,位于西安市的中国—中亚友谊林的那6棵寓意团结的石榴树欣欣向荣、开花结果。聆听历史,让相知的心越贴越近;传承文化,让合作的手越牵越紧。愿丝路弦歌继续传扬,让友谊之树常青、文明之花怒放、幸福硕果挂满枝头。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4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下一篇:心中有民 肩上有责 脚下有路(人民论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