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志愿服务时长,岂能变成金钱游戏

吕 莉    2025-07-28 07:56:28    人民日报

让志愿服务回归初心,推动志愿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定能蔚然成风

 

动动手指转一笔钱,志愿服务时长就能“秒到账”?近年来,多地教育部门把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一些地方还搭建了志愿服务平台。然而,在社交媒体上,有商家宣称花钱就能购买志愿服务时长,有的家长转账当天时长就增加了。

学生志愿服务指的是学生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时间和智力、体力、技能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教育部门将其纳入评价的本意,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是一件好事,何以变成有些人的金钱游戏?有的地方把志愿时长当成唯一指标,只考核最终数字而非过程,使蒙混过关变得容易。一些家长为让孩子“省时间”“多刷两道题”宁愿“付费刷时长”,让部分商家嗅到了“商机”。

当一些孩子在志愿活动中付出汗水时,看到其他同学“躺着涨时长”,很可能就在心中埋下了“投机取巧”的种子,认为“金钱可以兑换一切”。家长本该言传身教,引导、支持孩子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完善自我,造假不仅让孩子在德育上丢分,还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好在,已有地区试点新考核方法,让评价不只看数字,而多了温度与细节。比如,引入“志愿服务导师”,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公益组织负责人给学生的现场表现打分,评语写进档案。学生去福利院、孤儿院,有没有真正带去帮助?参与公益救援宣传时,有没有理解活动的意义?这些都得纳入评价体系。

造假者应被拉入“黑名单”。志愿服务造假是道德问题,一旦发现有作弊的,学校相关部门应该从德育上一票否决。对这种行为不严惩,就是对守规矩者的最大伤害。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下一步可推动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一旦查实造假,买方、卖方、机构、平台应多方同责。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鼓励青少年通过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志愿服务回归初心,推动志愿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定能蔚然成风。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8日 第 1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离境退税,服务如何更进一步
下一篇:汇聚向善之光、浩然正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