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艰苦奋斗永不过时

耿 磊    2025-08-26 08:27:09    人民日报

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的周恩来旧居中,一架木质纺车静静陈列。这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见证。抗战时期,我们党带领边区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周恩来同志摇动这架纺车,与广大共产党人一道践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时代发展了,物质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

这是永葆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在基层出差时,一位乡党委书记的话让笔者印象深刻:“现在条件好了,但群众眼里更揉不得沙子。公款吃喝一桌菜,可能就寒了老百姓一整年的心。”艰苦奋斗不仅是应对困难挑战的现实需要,更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政治自觉。正是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做到与人民血脉相连、同甘共苦,我们党才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历史的警示言犹在耳。现实中,少数干部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盲目追求所谓“阔日子”,在工作生活中攀比排场、贪图享乐,最终滑向腐败深渊,不仅自毁前程,更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伤害群众感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但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把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党员干部须把艰苦奋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上,常拧“总开关”,牢记“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花每一分钱、办每一件事,应当问问是否必要、是否于发展有利、是否让群众受益。行动上,常怀敬畏之心,从人走灯关、纸张双面使用、食堂“光盘”等细节做起,让节约成为恪守规矩、对人民负责的自觉行为。用权上,守正持廉,牢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坚决杜绝为了“形象”“面子”而铺张浪费,严防政绩观错位导致劳民伤财。

制度管根本、管长远。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同时,一些地方探索“一码通刷”机关食堂,公务接待扫码即付,既方便干部又堵住浪费漏洞;有的运用数字化手段强化预算约束,加强经费管理、监控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和漏洞,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制度化。这些创新做法,为传承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提供了有益探索。

从延安时期军民同心、共克“鱼大水小”的困境,到新时代弘扬“过紧日子”、厉行勤俭节约的新风,时空条件在变,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崇高品格始终未变。艰苦奋斗,永不过时。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6日 第 1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激发内生动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今日谈)
下一篇:“母婴室”改“育婴室”,一字之差显理念之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