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增厚录取通知书的价值底色

余 璇    2025-08-27 08:48:05    人民日报

远看是本书,翻开是盏灯;附赠的水滴形吊坠,含有来自南极的海水;内页纸张由蘑菇菌丝制成,可以食用……近期,各大高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在网络上掀起一股“晒书潮”。

打开一份精心设计的录取通知书,就仿佛推开了一所学校的大门。从一纸通知到盲盒礼包,录取通知书让人眼前一亮,折射高校形象的创新传播。这些创意巧思,构成了快速连接学校与学生的纽带。

在社交平台上被竞相“曝光”后,录取通知书逐渐成为人们眼中自带流量的公共文化产品。这些设计巧思之所以被聚焦和凝视,也在于将高校的文化品格、精神气质寄寓在一纸通知书的方寸之间,人们由此品评观赏,抒发着对知识的崇敬、对教育的尊重。

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在设计录取通知书时,要注意杜绝“为卷而卷”的浪费、东拼西凑的抄袭、杂糅聱牙的表述,避免华而不实、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不仅要利用好这个窗口,实现教育之善、人文之美的具象表达,而且要将宏大的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巧妙融入其中,让学子们充分感受到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比如,有的学校附赠本校科研团队培育的玉米种子,将科研精神播撒进学子心间;有的学校将定点帮扶县的特产,随通知书一同寄送,传递守望相助、学成报国的家国情怀……种种创新,让录取通知书不再只是知识殿堂的“入场券”,内里还涌动着文化浸润、品格涵养、精神传承等内涵,成为不折不扣的大学第一课。

上新更要上心。一所学校真正打动人的,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是薪火相传的文化底蕴,更是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这些宝贵的精神内核,不仅增厚录取通知书的价值底色,更应该贯穿于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录取通知书真正成为承载大学形象、彰显教育理念的金名片。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7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鲜感带来吸引力
下一篇:万年地层中叩问“从哪里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