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群众赛事如何避免“复制粘贴”?

黄海燕    2025-08-28 08:22:27    人民日报

群众赛事的魅力在于“接地气”,他人经验可审慎借鉴,自身优势更需细细挖掘

 

今年以来,提到“火出圈”的体育赛事,“苏超”等群众赛事榜上有名。

这些赛事为何能脱颖而出?答案藏在扑面而来的地域特色里,藏在人人跃跃欲试的参与热情中。“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调侃、“白天忙工作,晚上抢篮板”的幽默,折射了群众赛事的动人底色——广泛性与贴近性。

如今,我国群众赛事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成长的烦恼”依然不少。一些赛事组织方忽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群众需求,盲目抄袭,陷入同质化困局。如何避免“复制粘贴”,把赛事办出好口碑?

舞台交给群众,让赛事触手可及。以陕西省三人篮球联赛为例,赛事建立了多级联动机制,增设了家庭亲子组、大学生组、俱乐部组等8个板块,为不同年龄、身份的篮球爱好者提供属于自己的赛场,点燃参与热情。当体育赛事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到群众身边,吸引力也随之拉满。

扎根地域特色,让体育与文化深度交融。从依托乡村民俗文化的贵州“村BA”,到展现都市活力的江苏“苏超”,从彰显滨海风情的海南“村排”,到传承民族传统的内蒙古那达慕大会……这些汇聚高人气的群众赛事证明,只有扎根当地的文化土壤,才能“长出”独一无二的赛事IP,让赛事成为彰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动载体。

群众赛事的魅力在于“接地气”,他人经验可审慎借鉴,自身优势更需细细挖掘。立足地方实际,着眼长远发展,让赛事设计更贴近需求、文化特色更鲜明、服务保障更精细,才能把体育的快乐传递给更多人,培育出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群众赛事。

(作者为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8日 第 1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将训练“准星”对准战场“靶心”
下一篇:旅拍更规范,旅途更美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