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守护我们的专注力

张佳莹    2025-09-05 08:05:03    人民日报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困扰?想读书却静不下心来,翻几页书视线就忍不住飘向一旁的手机;提笔想写点什么,脑海里刚冒出零星想法,就下意识点开对话框向人工智能索要答案;有时候,甚至连一部电影都要以倍速看完……数字时代,海量资源唾手可得,但“读不进、看不下、沉不住”成了不少人的常态。

缺乏专注的探索,难以抵达认知的深处;没有深度学习的支撑,也难以真正慎思笃行。当下,越来越多人困扰于专注力的减弱、深度学习能力的退化。有人抱怨,生活节奏快,无时无刻不在赶时间、赶路程、赶进度,不知不觉消磨了精气神,空闲时间只想刷刷不用过脑子的内容。也有人渴望在文化体验与自我提升中“由浅入深”,却又陷入“知易行难”的窘境。

在碎片化的浪潮里,我们该如何守护专注力、思考力?

找回专注力,当从改变心态做起,卸下功利的枷锁,静待花开。追求高效率本身并无不妥,一些实用性技巧也确实可以快速掌握。但若过度追求快节奏,便容易形成对“深度”的挤压。比如,3分钟可以“看完”一部电影,但没法欣赏镜头语言中的艺术;5分钟也可以“速读”一部名著,却难以体会隐藏于文字之下的意蕴。只有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追问“这有什么用”,不再把每一项投入都视作必须即时兑现的投资,才能沉浸于过程本身,从容涵泳。

那些在专注中度过的时光,从来都不是无意义的消耗。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阅读如此,一切深度的学习皆是如此。成长从来不是速成的结果。那些在专注中积累的思考、养成的习惯、慢慢打磨出的从容与豁达,都是时间的馈赠。

除此之外,重拾好奇心,也是唤醒专注力的重要方式。好奇心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一旦被触发,就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疑问、激发兴趣、探求原因、深究结果……古往今来,正是纯粹的好奇,让我们跨越未知、走向更大的世界。何不主动为自己创造这样的“触发时刻”?放下手机,在和朋友的谈天说地中迸发灵感,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发现新知,在观览遗址文物中寻迹历史。当你真正想要深入探究某个问题,专注力自然也就随之形成——那不是靠自律维持的状态,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沉浸。

如果说碎片化的消遣是快餐,刺激味蕾,也能果腹;那么专注的学习和创造,则更像一碗粗粮,初尝或许有些粗粝,但慢慢咀嚼,就会咂摸出谷物的香甜,更有益于健康。用耐心替换浮躁,让坚持成为日常,当专注成为习惯,那些心无旁骛的时刻、沉浸其中的“心流”,自然会在不经意间到来。

今天,数字技术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海量文化资源编织进我们的日常。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过好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从解决注意力“失焦”的问题,到培养信息甄别与批判思考的能力,再到保持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努力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好,我们才能更好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让每一次的文化接触都成为深入心灵的滋养,成为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力量。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5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新”感悟和平必胜(人民论坛)
下一篇:一箪食里的城市温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