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文化”的内在统一与时代升华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今日之中华文化,并非彼此割裂的静态存在,而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融汇而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一脉相承、层层递进,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文化根基与精神标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智慧底蕴”与“精神原点”
中华文明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十分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内容和实践选择。
传统文化的价值绝非简单的经典诵记,而在于其蕴含的跨越时空的哲学智慧与人文精神。这集中体现为:
“易”的智慧——系统思维、阴阳辩证、天人合一的系统观、整体观,为应对复杂治理问题提供了根本方法论。
“龙”的智慧——包容互补、和而不同、民为邦本的整合观、民本观,奠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文化根基。
“魂”的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人生观,是塑造国民品格、唤醒内生动力的力量源泉。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
“天人合一人有梦,地灵人杰心有家,天地同辉行有路”。幸福人生需要三座灯塔指引。
唤醒梦,在认知层面建立意义坐标,引导人生追寻“中国梦-美好家园梦-我的梦”,成为有理想目标和人生信念的逐梦人。
建好家,在情感层面构筑支持系统。需要创建好家庭,实施好家教,传承好家风,找到幸福人生的起点。
走好路,在实践层面找到成长路径。需要在学思践悟中走好“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幸福人生路。
基层家庭建设就是指导基层社区百姓“阅读-兴家-共育”,使之成为家国同构的基点和着力点。这是社区居民和孩子们一起唤醒梦,建好家,走好路的健康成长幸福发展过程。
在基层治理中重视家庭基点论、文化基因论、共同成长发展论的研究与实践,是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内容。
衡水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基层社区建设,陆续到沁园社区调研,解决实际问题,使沁园社区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取得宝贵经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沁园社区十分重视家庭基点论、文化基因论、共同成长发展论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依靠初心社工服务队伍和“三好”读书会促进居民素质提升,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问题,而且创办了新家风馆和家风大道,创办社区研学基地和未成年人服务中心,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等,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让许多大人和孩子,在唤醒梦,建好家,走好路中活出了幸福人生。
为了在基层落实“三个注重”,初心社工服务活动负责人张兵先生带领志愿者照护“一老一小”,化解邻里矛盾,组织居民开展十家连心读书会,认真阅读《好家庭 好家教 好家风》等新书。许多居民在读、写、做、讲中提升了三大素养(求诸己的自主成长素养,优思维的学思行悟素养,成系统的智慧整合素养),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张兵先生也因此而被推荐列入2024年中国好人榜。
为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人才,需要重视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文化智慧,在“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引导大人和孩子,融入新时代环境,实现大人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长,幸福发展。
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如何守住人之为人的本性,在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中培养能驾驭人工智能的创新人才,需要“三大文化”融通,“三种精神”融汇(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融汇)。
从“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到“三玩-三情、三做-三爱、三知-三合”的育人理念,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
沁园社区创建的“人性本位教育”模型体系,既具有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的传统文化内涵,又独具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玩泥巴、玩文字、玩思维、玩探索……”激活自然情趣;通过“玩家务、玩工作、玩合作……”激活人文情感;通过“玩阅读、玩制作、玩提问……”激活心灵情操。
自然情趣是生命之真,人文情感是生存之善,心灵情操是生活之美。有“三玩-三情”智慧的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呈现出有别于人工智能体的丰富的想象力、洞察力、发现力、无穷的创造力、和谐的沟通合作能力等特质。
孩子们正是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智”学“慧”思中唤醒了生命之爱;在“试错”与“顿悟”的人生体验中找到了幸福的起点,最终在“知天道、知人伦、知自我”中唤醒梦,找到家,实现知行合一走好路,获得一个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幸福人生。
把“三种文化”融通,“三种精神”融汇所形成的“家庭建设与幸福人生”系统,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时空维度:
在空间维度上:倡导老少四代人互动成长,建立和谐的“家庭生态系统”。
在时间维度上:构建“全生命周期成长模型”,从婴幼儿早期照护到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每个阶段都有成长培育方案。
在文化维度上:把薪火传承中的家文化基因图谱融入新时代环境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撰写陪伴成长日志,讲述家文化故事,编撰家文化传记相册和家风传承相册,引领家庭文化方向。
春木有根植根有“师”,人生之春成长的关键字是“师”,家长要做陪伴孩子激活三情,唤醒三爱,引导三合的导师。(重师德)
夏火有情燃情有“家”,人生之夏成长的关键字是“家”,是创建好家庭,实施好家教,传承好家风,让人生找到幸福的起点。(重家德)
秋金有慧增慧有“悟”,人生之秋成长的关键字是“悟”,学思行悟可以把丰富的人生阅历点石成金,不仅让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而且可以远离隔代教育尴尬,让孩子成为有文化竞争力的人。(重慧德)
冬水有福享福有“心”,人生之冬成长的关键字是“心”,乐行乐思乐学之心。而要做到这点,需要有“静、动、通”智慧。(重福德)
静:入静睡眠好,清静心态好,守静悟性高。
动:适当活动好,适宜劳动好,适意互动好。
通:脏腑通得精,经络通得气,气血通得神。
在人生全生命周期健康成长过程中,创建和谐家庭是关键,“一老一小”照护是重点。创建“夫妻和合为核心,尊老爱幼为伦理,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融入时代环境不断学习成长为方向”的和谐之家,就可以找到幸福人生的起点。
2.革命文化:提供“方法论宝库”与“精神动力”
革命文化不仅是烽火岁月的记忆,更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思想武器。其当代价值在于:
“三大法宝”的时代转化:“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建强基层党组织,确保治理有核心;“武装斗争”启示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攻克治理难题;“统一战线”启示我们必须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治理共同体。
“工作方法”的永恒价值:“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是反对官僚主义、倡导“深潜”调研的有力武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典型引路”法,则是推动工作由点及面、全面开花的重要策略。这些方法在今天的改革发展中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衡水沁园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经验中,各级党员干部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
领导干部的职责就是:出主意、用干部、做表率。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美好家园建设中,主管负责人也需要通过学习,提升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素养,才能学会“出主意、用人才、做表率”,成为落实人民至上,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的百姓领路人。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价值导向”与“实践目标”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前两种文化的肥沃土壤,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源泉,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自信自立”的核心原则,为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各地开展“好家庭 好家教 好家风”进机关、进学校、进基层、进乡村、进企业、进网络活动,其实正是落实“三个注重”,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实践选择,也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植根,在亲情中升华,在成长与发展中得到落实的思路和方法。于是有了“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相亲相爱、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三者关系在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革命文化是“筋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血肉”。唯有融通三者,方能形神兼备,汇聚起迈向复兴的磅礴文化力量。
二、实践样本:“沁园社区”的融通之道与治理之变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河北省衡水市沁园社区的成功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三大文化”融通创新赋能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
该社区在实践中,并未将文化标签化、口号化,而是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治理行动:
以“易智慧”和系统观构建系统治理格局:社区将家风建设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设计“阅读-兴家-共育”闭环模式,将个人、家庭、社区有机联动,体现了系统思维。
以“龙智慧”和创新观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基层党组织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将辖区单位、读书带头人、志愿者、普通居民等多元主体“整合”起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共同体”,践行了“人民至上”宗旨。
以“魂智慧”和民生观唤醒居民内生动力:通过建设“新家风馆”和“家风大道”,推进“十家连心”三好读书会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唤醒”社区居民对美好家庭的向往与创建热情(唤醒梦),“找到”社区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找到家),“走好”新时代的文明生活之路(走好路),实现了“知行合一”。
这一实践形成了“文化赋能治理,治理滋养文化”的良性循环,吸引了各级领导及基层干部调研,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基层党建与文化建设活动基地。
比如:某居民曾为孩子厌学和心理问题而焦虑不安,花许多钱求别人解决孩子问题效果不佳。社区服务者特邀孩子和大人一起到社区家风馆和心灵驿站交流学习。孩子在融入社区文化场景中重新唤醒了智慧心灵,还在做小区家风馆讲解员中找到了自信,扬起了人生的风帆,实现了健康成长幸福发展。
三、启示与展望:让“沁园之花”遍地开放
“沁园实践”的可贵之处在于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润治、内生动力的基层治理新路,其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其一,推广需“系统化”。建议将沁园经验提炼为标准化的、可复制的“工作法”或“工具包”,包括组织架构、活动清单、资源链接方式、效果评估体系等,方便其他社区“按图索骥”,并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再创新。
其二,培训需“场景化”。正如近期已开展的培训所示,在社区场域中进行“沉浸式”教学,效果远胜于课堂灌输。应着力将沁园社区建设成为常态化的“基层治理干部实训基地”“家庭指导师培训基地”“读书带头人培训基地”,让学员在实景中感悟、在交流中启迪。
其三,发展需“品牌化”。应支持沁园模式形成品牌,通过高端论坛、媒体深度报道、学术研究等方式,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地区前来学习合作,使其从“一地之典型”发展为“全国之经验”。
结论: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是塑造人、凝聚人、发展人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通与创新,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沁园社区的探索证明,当文化的“大道理”转化为百姓身边的“小日常”,当历史的智慧对接于现实的治理,就能有效激活基层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为“中国之治”奠定最坚实、最活跃的文化根基。这条文化赋能之路,值得更深入地探索与更广泛地推广。
(作者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理事)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