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之魂:以信仰为炬,照见教育苍穹
教育是民族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雕琢者。当我们谈论大先生,首先要叩问的是其精神内核——信仰。这种信仰,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深植于血脉的教育报国之志,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
在湖北襄阳高新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高新外校”)的校园里,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身影:凌晨六点的教室,有老师伏案备课的灯光;深夜十一点的宿舍,有老师为学生掖被角的温暖……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正是信仰的具象化。大先生的信仰,是把教育当作终生的事业,把学生当作生命的延续,把讲台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这种信仰,让我们在“唯分数论”的喧嚣中保持清醒,在“功利主义”的洪流中坚守初心。我们深知,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而是“春风化雨”;不是“短期套利”,而是“百年树人”。当一名老师能说出“我教过的学生,十年后依然记得我教他如何做人”,这便是信仰开出的花。
大先生之能:以学识为基,筑就育人高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大先生首先是“经师”,要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学识积淀。在高新外校,我们倡导“三先”原则——先学、先试、先会。老师要站上讲台,必须自己先吃透知识,甚至要研究比教材深三个层次的内容;要教学生创新,自己先要尝试三种解题方法;要让学生“会”,自己先要达到“通”的境界。
但学识不止于“术”,更在于“道”。大先生能把“枯燥的公式”讲成“有趣的故事”,把“抽象的哲理”化为“生活的案例”。记得有位数学老师,用襄阳古城墙的垛口讲解几何图形,让学生从此爱上数学;有位语文老师,带学生在汉江边上吟诵《楚辞》,让传统文化有了呼吸的温度。这种“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才是学识的最高境界。
更重要的是,大先生要有“教学相长”的智慧。我们常说“学生是老师最好的镜子”,优秀的老师能从学生的提问中发现自己的盲区,从学生的创新中获得启发。在高新外校的课堂上,常有学生提出“课本之外的问题”,而老师总能笑着说“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研究”——这种谦逊与开放,比任何知识都更能感染学生。
大先生之德:以品格为范,涵养时代新风
“师者,人之模范也。” 大先生的德行,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一言一行的自觉。在高新外校,我们要求老师做到“三心”——爱心、耐心、责任心,但更高的标准是“以人格塑造人格”。
有位班主任,连续三年陪单亲家庭的学生过年,自己的孩子却交给父母照顾;有位体育老师,在学生运动会摔倒时,第一时间冲过去不是看成绩,而是检查伤势;有位退休教师,每年教师节都收到数十封学生来信,信里说“您当年教我们‘诚信比分数重要’,现在我终于懂了”。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老师的德行,会像种子一样埋在学生心里,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大先生的德行,还体现在“胸怀天下”的格局。我们常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为民办学校的老师,更要懂得“为国育才”的分量。在高新外校,我们把“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晨会上升国旗、唱国歌,课堂上讲革命先烈的故事,社会实践中做志愿服务。当学生说“我要像老师说的那样,为祖国做贡献”,这便是德行教育的最好成果。
大先生之路:以坚守为径,迈向教育高地
从“教书匠”到大先生,没有捷径,唯有“坚守”二字。这种坚守,是对“细节”的执着——高新外校的老师,会为学生作业本上的一个错别字反复讲解,会为课堂上的一句口头禅刻意纠正;是对“创新”的追求——我们每年投入百万用于教师培训,鼓励老师尝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是对“传承”的担当——老教师带新教师“一对一”磨课,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育人智慧,这种“传帮带”让优良师风代代相传。
大先生的坚守,还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教育是“慢艺术”,不可能立竿见影。有的学生可能初中时成绩平平,但在老师三年的陪伴下,高中突然开窍;有的学生可能毕业多年后,才真正理解老师当年的严厉。就像高新外校首届毕业生,如今有人成为医生、有人参军入伍、有人留学深造,他们回校时说“高外的老师教会我们‘坚持’,这比任何知识都有用”——这便是坚守的回报。
与高外同行: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作为襄阳高新外国语学校的一员,我们有幸站在民办教育改革的前沿,更有责任成为大先生的践行者。当我们看到学生考入理想的学校,当我们收到毕业多年学生的问候,当我们听到社会说“高外的老师就是不一样”,我们便能体会到大先生的幸福。这种幸福,比任何荣誉都珍贵;这种价值,比任何财富都持久。
让我们以信仰为灯,照亮育人之路;以学识为阶,攀登教育之巅;以品格为镜,映照时代之光;以坚守为笔,书写教育传奇。相信在高新外校这片沃土上,我们都能成为“受人敬重的大先生”,让教育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发芽,让祖国的未来因我们而更加光明。
(作者为湖北襄阳高新外国语学校校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