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山河显影:个体记忆构筑民族精神地形图

王炜杰    2025-08-13 15:24:43   

《南京照相馆》的片头浮现时,历史教科书上的数字突然闪现——30万、6周、2000次屠杀。这些数字冰冷如碑,标记着民族的创伤。直到银幕上柳昌、毓秀们开始呼吸,直到无名警察与日寇搏斗的汗珠被特写捕捉,我才明白:历史的显影,既需宏观叙事,更需个体记忆作定影液。

影片的力量,在于表现普通人成为记忆守护者。

战火中,柳昌的照相馆成了真相的堡垒;演员毓秀蜕变为历史证人;无名警察用生命诠释文明守护者的意义。他们不是传统英雄,而是一张由平民记忆编织的抵抗之网。

《南京照相馆》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在系统性毁灭证据的暴力面前,保存记忆就是最悲壮的抵抗。每一帧偷拍的画面、每一页隐秘的日记,都是对遗忘暴行的起义。泛黄的照片浮现时,本雅明的论述,“过去的真实图像稍纵即逝”得到具象化。这些模糊影像,是穿越时间迷雾的方舟。影片告诉我们:在极端环境中,记忆本身就从私人领域升华为公共仪式,个体的观察结晶为民族的集体记忆。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在电影中有了新维度。人们为保护一卷胶片周旋时,捍卫的不仅是地理疆界,更是记忆的领土主权;不仅是物质家园,更是精神原乡。

暗房场景是精妙的隐喻:在红色安全灯下,历史从混沌中艰难显影。这暗示现代社会的记忆困境:民族记忆需要专门的“暗房”和“化学程序”来定影,而《南京照相馆》正是这样的集体记忆暗房。

影片展现了记忆的跨时空传递。柳昌们用生命保存的影像碎片,经八十多年冲刷,汇入民族记忆长河。这过程依靠无数“记忆中介者”的接力:档案工作者整理、艺术家创作、教育者传授、电影人重构。片尾时放映厅的静默,正是记忆代际传递的证明。

前排两位年轻观众迟迟不肯离去,他们的背影让我明白:历史教育不止于知识传递,更需培育“记忆之伦理”,即对真相的敬畏,对责任的自觉。

走出影院,城市霓虹依旧闪烁。仰望被高楼切割的夜空,我突然懂了那些为胶片献出生命的人。在图像过剩的时代,《南京照相馆》是一剂清醒剂:有些影像不是消费品,而是需用生命保存的文明火种;有些记忆不仅是过去的化石,更是未来的种子。

山河的壮美,不仅在于地理形态,更在于每寸土地承载的记忆密度;国土的神圣,不仅源于主权,更因每方泥土都封存着未显影的历史底片。这些底片等待我们在精神世界搭建暗房,让真相永不褪色。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务虚不能“虚”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