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机关系?(同题共答)

2025-08-27 14:34:05    新闻战线公众号

在数智技术重塑传播生态的当下,人机关系重构成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命题。如何应对媒体融合中人机关系的新挑战?如何在新闻生产传播过程中实现人机优势互补?这既是业界必须应对的实践挑战,也是学界亟待破解的理论课题。

本期栏目聚焦“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机关系”,约请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同仁和南开大学教授展开对话,从新闻现场到实验室,从实践创新到理论推演,当业界的“赋能而不是替代”实践经验与学界的“共生性互构”理论破题形成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迭代的轨迹,更是主流媒体在智能时代的思维转变。

 

王朝:是赋能不是代替 是协同不是竞争

近几年,AIGC技术迅猛发展,更精准有效地赋能新闻策、采、编、发、传各环节。同时也引发新闻从业者思考:AI将如何影响传媒业态?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人机关系?事实上,以AI为代表的机器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是赋能而不是代替,是协同而不是竞争。

人机协作的模式探索

提高生产效率。AI在人类设定的标准化内容框架中可实现高效率、规模化生产。例如,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在2023年上半年引入AI技术进行配音,可配合文稿修改实时更新音频,将一篇3—5分钟文章的音频制作时间压缩至10分钟以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激发创意灵感。AI可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提供具有创造性的独特视角,并由人做出决断。如在大熊猫“丫丫”回国的报道中,新华社通过提示词优化,利用AI打造了多种表现归乡场景的创意选择,最终推出的《丫丫欢迎回家》海报,将AI的艺术性与编辑的目的性完美结合,微博阅读量达2881万。在“冰雪春天”海报制作中,融合AI提供的色调背景与实拍人物照片,让作品既有效率又有真实感。

实现跨界融合。AI可拓展人类能力边界,实现不同时空景象、不同呈现形式融合传播。在《端午AI游丨龙舟已过万重山》一稿中,报道团队通过AI技术将龙舟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融合,还联合艺术类院校配音,引发强烈反响。新华社还成立“新华智绘”等AIGC工作室,开设特色栏目,如《AIGC MV:美债炸弹滴答响》24小时内海媒浏览量达174万。

人机协作的问题思考

局部介入,各司其职。目前一些AI新闻作品存在盲目扎堆、强行介入等问题。AI更擅长处理人类到达不了的时间点和地点,如过去、未来以及身临火星等超级视角,而对于其他场景,实拍更具优势。例如在展现火箭发射等震撼场景时,应使用实拍画面。2024年4月推出的《说唱AIGC:竹简传奇》,除用AI表现历史画面外,还融入实拍、影视画面等,让作品更自然流畅。

更重质量,而非数量。进入2025年,一些媒体制作AI作品的数量出现下降趋势,但佳作越来越多。如人民日报在2025年全国两会后推出的《AI创意视频丨哪吒敖丙悟空都来了!神话照进现实有“亿”点酷》,新华社在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推出的《生物多样性日|自然与文化的“双向奔赴”》,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后者为解决非遗技艺动态化难题,请非遗传承人录制动作视频反哺AI模型,精心打磨作品,全网浏览量突破1亿。

避免套路,创意先行。人机之间的协作关系如同厨师、食材、厨艺的融合。一些媒体人做的AI作品传播效果差,根本问题在于工具依赖和路径依赖,习惯于使用模板,容易造成审美疲劳。AI最大的技巧是想象力和创意,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无中生有,见所未见,为我所用”,避免套路化。

人机协作的未来趋势

聚焦重大主题。AI在重大主题报道上的尝试和突破有利于正面报道入脑入心。2024年7月,新华社推出的《创意视频|AI带你穿梭中国改革开放新地标》,展现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画卷,全网浏览量过亿,超300家媒体转发采用。

应用智能体。人工智能正从“一问一答”式大模型向“自主完成任务”的智能体演进。媒体可结合自身技术能力和工作目标,打造即时新闻写作、视频自动剪辑、事实核查、个性化分发等多种智能体应用。

借助外脑。媒体应与科研团队、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探索AIGC等新技术前沿应用研究。新华社已与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开展合作,效果显著。

开发自有工具。新华社推出的智能生产引擎“采编助手”,可实现多种功能。未来,更多媒体会将自有智能平台深度嵌入新闻生产各环节,为创意报道打开想象空间,同时避免使用国外AI工具带来的风险。

重视现场。在场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AI不能代替现场的作用和魅力。虽然“AI穿越直播”等视频很火爆,但新闻工作者仍需深入现场,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警惕谣言。随着AI技术发展,AI内容和实拍视频难以区分。媒体除应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规范制作内容外,还要加强自身AI媒介素养,不信谣不传谣。

总之,在新闻生产中,人机应各司其职、协同合作,以主流价值驾驭技术,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作用。

陈鹏:人机协同演进的共生性互构

当前,数智化正深度重塑新闻行业全链条,从内容多模态采集、新闻多任务编辑,到产品多维度传播、效果多渠道反馈,各环节均受深刻影响,人机关系构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课题。数智媒体时代,人机关系面临三大显性问题:机器替代基础性、重复性、危险性工作的必然趋势,依赖芯片技术与能源支撑的算力投入产出问题,以及以人类社会价值为核心的技术伦理问题——其中,如何结合资源配置要求处理好人机关系,是当下关键。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人机关系将以“共生”为主基调,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技术工具赋能、价值共创与高效协同,通过合理分工与紧密协作提升传播效能。人机协同强调人类与机器优势互补: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推动机器从“工具”进化为“智能伙伴”,凭借强大数据处理、高速运算与精准模式识别能力,完成数据收集、新闻初稿撰写、视频剪辑等重复性任务;而记者编辑则依靠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感理解与社会文化洞察力,挖掘新闻深度、判断新闻价值,为其注入灵魂与温度。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的实践,正是数智时代以人为本的人机共生性互构的典型范例。

数智媒体时代人机关系的演进逻辑

学术界对技术迭代如何影响人机关系存在不同观点,其背后是人机关系从技术工具论到技术自主论的三大演进脉络:

第一阶段:工具依附型(工业革命时期)。此阶段机器是人类肢体的延伸,遵循“人定目标、机器执行”的功能主义逻辑,协助完成体力劳动。金属活字印刷术、滚动印刷机、蒸汽机与电力的应用,大幅提升印刷效率,让人类摆脱部分繁重体力工作,机器仅作为辅助工具存在。

第二阶段:功能协同型(20世纪中叶后,电子信息时代)。电子媒介普及、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使计算机成为人类大脑的辅助工具——机器可通过数据处理增强决策效率,承担部分脑力劳动,但主体性仍归属于人。这一时期,激光照排、媒资系统及各类计算机辅助工具进入内容生产领域,人机开始形成功能层面的协同。

第三阶段:人机共生与互构型(数智时代,生成式AI应用后)。生成式AI具备自主学习与决策能力,使人与机器的认知框架均发生结构性变化,形成双向调节的认知系统。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格局迎来重大变革:内容端,机器可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甚至在人类提示下产出部分创意;传播端,算法推送与“算法+编辑”共同完成内容分发。人向机器学习,机器向人类社会信息学习,二者认识范式均革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再平衡”成为核心命题。

实践探索与创新

数智时代,主流媒体通过适应性与系统性变革拥抱智能新质生产力。

技术架构革新:软件与硬件双轮驱动

软件层面:2017年新华社推出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经迭代升级结合元宇宙数字虚拟人技术,打造“AI合成主播”,构建内容智能生产、全天候智能传播架构;在两会等重大报道中,跨屏访谈、融屏幕报道成为常态,沉浸式场景与报道方式普及。

硬件层面:成立卫星新闻实验室,对接卫星遥感技术,运用温度反演、夜光、NO2等技术分析城市与经济态势,创新遥感新闻与卫星新闻;2023年中国航天日推出《AR新闻|中国空间站》,融合“AR+CG共创视频+3D科普+终端交互”技术,带来沉浸式体验,全网总浏览量破1亿次;此外,“鹰眼”智能监测系统与摄像头新闻机器人,构建起“机器捕捉+人工取舍”的协同采集模式。

三重跃升:赋能、共创与协同

工具赋能:增强传播效能:新华社推出“媒体大脑”“智能化编辑”“新华妙笔”等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涵盖智能创作、生产、分发模块,可自动生成初稿、智能校对审核;“智能化编辑”的大数据系统能分析41个细分领域数据并可视化包装,动画自动生产系统让编辑像做PPT般快速制作短视频;“新华妙笔”可完成一般性写作与高质量公文产出,全方位支撑新闻生产效率提升。

价值共创:融合人文与技术价值:采用“人类策划+AI生成”模式,编辑主导选题框架与价值导向,AI负责实时数据抓取、视频渲染及多语种编译。2024年两会期间,“AIGC绘中国”“实景三维瞰代表委员履职”系列报道,借AI技术讲好履职故事;国庆75周年《征途》《如愿》等产品,形成“1套核心产品+N组AI辅助报道”的传播矩阵,实现人文精神价值与AI技术价值的深度融合。

高效协同:双向反馈与优势互补:多模态采集、元宇宙体验、AI增效等技术融合,形成标准化操作方案,为常规劳动提供支撑。“数说中国”“AI带你穿梭中国改革开放新地标”等作品中,AI不仅辅助生产,还分析流量转化、研判打开率与完播率;团队发现AI重数据可视化却缺问题归因后,及时弥补不足并训练AI优化方向。这种“人类负责价值判断、创意与审核,机器承担执行与效能优化”的模式,实现人机从“单向指令”到“双向反馈”的质变。

人机关构建构的范式与特征

主流媒体在人机关系探索中,构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锚定与“人机共生”的实践路径,其范式特征集中体现为三方面:

工具赋能:从“交互”到“互构”。在挖掘工具价值的同时,以人类福祉、新闻社会效益、正能量传播为技术应用方向,规避单纯追流量的偏向。机器持续辅助人类提升效率,人类则通过需求引导机器优化方向,形成“人机交互”向“人机互构”的转化,同时强化风险防控意识。

价值共创:从“互助”到“互增”。遵循“正能量是总要求”,以“扬长避短”实现分工重构:机器擅长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与重复性劳动,人类专注价值引领、情感共鸣、创造性工作与质量管控。这种分工让人机从“互助”升级为“互增”,彼此效能均得到强化。

高效协同:从“协同”到“共生”。通过机制安排实现“人-机-用户”多元共生:在人机关系中,人类主导高价值指挥管控,机器负责高效率规范执行,有效规避数据偏见、算法黑箱、责任悬置、AI幻觉等问题,最终完成从“人机协同”到“人机共生”的转化。

综上,智媒时代的人机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以人类为主体、技术为支撑的共生互构。主流媒体通过明确演进逻辑、创新实践路径、构建合理范式,实现人机优势互补,为新闻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作者王朝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编辑室主编,新华社法人微博负责人;陈鹏系南开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8月(下),本文为节选。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合组织是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