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中国古桥的三重美

郭 璐    2025-08-28 08:32:09    人民日报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江河纵横,桥梁似虹,它们跨越天堑、连接四方,宛如点缀在锦绣山河间的璀璨明珠。

桥梁起源甚早,据考古推测,新石器时期的聚落遗址中可能已经有简单的桥梁。《诗经·大雅·大明》中有“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的记载。在和林格尔汉墓的壁画中,我们也能看到汉代渭水桥宏伟壮丽的形象。

古桥之美在于技术上的匠心,有因宜之美。

工匠建设桥梁需“殚心思,审地形,视水势,鸠材工”,根据自然条件和功能需求选择适宜性的结构、材料与技术。东南水乡,舟船如织,所以遍布着高高隆起、便于通行的拱桥;西北西南,山高谷深,难砌桥墩,就利用山间竹木建造吊桥和伸臂木梁桥;闽南沿海,山海相拥,则利用山中花岗岩建造低平长桥,抗风防雨、抗冲防腐。这些顺乎自然、应乎水土的古桥,就像是从当时当地“生长”而出——杏花春雨里的新月轻盈,千仞绝壁间的飞梁悬空,惊涛骇浪中的长龙卧波,各有其因宜之美。

古桥之美还在于艺术上的画意,有整体之美。

除基本结构外,古桥常增建亭廊楼阁,既防护风雨、增加自重,又为桥梁之美增光添彩;桥身也多有雕刻,常为龙、犀、狮等降水、镇邪的神兽,既是装饰,也为寻求庇佑。桥梁本体、附属建筑、雕刻装饰等,共同形成一组兼具功能与形式的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又与更大尺度的城乡环境共生,水乡桥梁密布,形成“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的独特景观;北方少水,桥梁则深谙借景之妙,多居交通与景观要地,如北京银锭桥借景西山,造就“银锭观山”的胜景。桥梁、城市、山水相融,整体之美,美不胜收。

古桥之美更在于人文上的蕴涵,有生生之美。

我国传统城镇选址常循河道,入城前常经一桥,城内桥梁也多在交通要道,人流物流汇聚。因此,桥梁成为商业网络的枢纽和民俗活动的舞台,有“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盛况。在迎来送往之间,古桥又见证了人间的离合悲欢,积淀凝聚为人文情感的纽带,“灞桥折柳”“枫桥夜泊”“卢沟晓月”,贯穿千百年的时空,是中华文化深沉隽永而又生生不息的篇章。

茅以升先生曾说:“桥是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创造,是一国文化的特征。”今天,越来越多奇伟桥梁拔地而起,我国桥梁工程的规模和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时代更迭中的桥梁之变,见证家国之变。当暮色中的古桥倒映在粼粼波光中,因宜的匠心、整体的画意与生生之美交映生辉,技术、艺术、人文综合融汇,这也正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审美文化的精华。

(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8日 第 1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
下一篇:民进党“大罢免”完败有其必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