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发布,正推动城市储能从“单点布局”走向“系统融合”,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与能源体系将迎来深刻重构。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这一宏伟目标不仅预示着新型储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更意味着城市能源系统和空间格局将面临重大变革,我们需深入思考新型储能如何重塑未来城市。
一、国家行动方案:规模、技术与市场三重突破
《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新型储能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
方案特别强调了多元技术路径的发展格局:锂离子电池储能继续担任主力,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进一步商业化发展,固态电池、重力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创新技术进入示范应用阶段。
在市场机制方面,方案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市场交易,同时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加快建立容量电价机制和可靠容量补偿机制。
二、城市储能布局:从单一项目到系统网络
未来城市储能布局将呈现多层次、网络化、协同化特征。根据《行动方案》提出的应用场景拓展方向,城市需要构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协同的储能网络系统。
电源侧方面,城市周边的大型新能源基地需要合理配置储能设施,特别是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的清洁能源基地,可通过储能实现平滑出力曲线,提高可靠出力水平。
电网侧方面,应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等关键电网节点布局独立储能电站,同时在配电网扩建受限或偏远地区推广电网替代型储能。
用户侧方面,工业园区、算力设施、商业综合体、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等成为重点应用场景。这些设施通过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空间规划创新:地上地下、存量更新协同发展
未来城市空间规划需充分考虑储能设施的布局需求,结合地上与地下空间、存量更新与新建区域协同发展。
《行动方案》特别提出“鼓励利用退役火电厂场地和送出线路,科学规划建设新型储能”。这一政策为城市存量空间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城市中的传统火电厂往往位于城市或近郊区域,拥有良好的电网接入条件和土地资源,通过改造建设储能电站,既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能为城市提供急需的调节电源。
地下空间也是城市储能布局的重要领域。地铁车站、地下综合体、人防工程等均可考虑配置分布式储能设施,形成城市地下储能网络,提高城市空间综合利用效率。
四、技术路线选择:多元化与差异化布局
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应用需求,选择适合的储能技术路线,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但同时要丰富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这意味着城市需避免“一刀切”的技术选择。
对于高密度城市中心,安全性能更高的液流电池、固态电池可能更具优势;对于工业园区和数据中心,高温储热、飞轮储能等技术可满足大规模储能需求;对于港口和物流园区,重力储能等创新技术可能具有应用潜力。
氢储能则适合作为城市长时储能和季节性储能的选择,特别是对于有大量可再生能源消纳需求的城市,氢能可提供跨季节、大规模的能量储存解决方案。
五、市场机制建设: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
《行动方案》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强调了新型储能的市场机制建设,推动储能项目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城市应积极探索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实现路径,包括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等多重价值实现渠道。
特别是虚拟电厂模式,可通过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参与系统调节和市场交易。《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研究推广新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或通过负荷聚合商等形式参与需求响应”。
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如安徽省的分阶段补贴政策(2025年0.2元/千瓦时→2026年0.1元/千瓦时),广东省对储能备用容量按0.01元/千瓦·小时补贴等,为储能项目提供多元化收益来源。
六、安全与标准体系:全生命周期监管保障
新型储能规模扩张必须与安全保障能力同步提升。《行动方案》将安全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强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将确保安全作为发展电化学储能的重要前提”。
城市需要建立覆盖设计、建设、运行、退役全生命周期的储能安全监管体系。包括严格实施储能系统安全标准(如广东珠海要求电池防护等级IP67)、强化消防设计和应急处置能力。
标准体系建设同样关键。《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加强关键领域标准制修订,推动国内标准采用和转化国际先进标准。城市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试点工作,推动储能产业规范化发展。
七、实施路径建议:政策、金融与人才多维支撑
推动新型储能在城市中的规模化布局,需要政策、金融和人才等多维支撑体系。
政策方面,各地应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测算本地区调节能力需求,统筹明确新型储能和其他调节资源发展规模和布局。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金融支持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对新型储能领域企业提供贷款和利率支持,探索融资租赁支持新型储能设备采购,推动研究开发面向新型储能项目的保险产品。
人才保障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行动方案》的落实,未来城市将不再是能源的被动消费者,而是成为主动的能源管理者。
储能设施将像交通网络、绿地系统一样,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建筑、园区、电网深度融合,形成一个个“细胞级”的能源调节单元,共同构建起韧性、绿色、高效的城市能源系统。
当夜幕降临,城市不再只有灯火璀璨,还有无数储能单元在静默地工作,它们平衡着能源供需,守护着电网安全,让城市在能源转型的大潮中行稳致远。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城市群空间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特约研究员)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