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丝路故事

2025-09-24 08:26:00    人民日报

扬帆致远——
郑和的故事历久弥新
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  李培峰

我是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培峰。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时,曾在马六甲建立官厂,其带来的繁华延续至今。我今天带了郑和布袋戏偶,如今人们仍然祭拜“三保大人”郑和,也让布袋戏得以传承。在整个东南亚岛屿间,“三保大人”依然以三宝垄、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的传说活在人们心中。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珍藏着郑和留下的用汉字、泰米尔文、波斯文3种文字刻制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其上记载郑和船队向当地佛寺布施金银、丝绸的史实。2014年,时任斯里兰卡总统将该碑拓片作为国礼赠予习近平主席。中斯两国还联合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郑和的故事历久弥新。600年潮涌潮息,郑和船队的古老帆影并未沉入历史的苍茫,而是化作了“一带一路”宏图中跨越山海的璀璨桥灯。他播撒的和平、互鉴、共享的种子,早已深植于岁月的土壤,如今正借着新时代的驼铃与帆影,绽放为互利共赢的繁花。

(本报记者  景  灏整理)

 

 


 

丝竹和鸣——
让友谊之树结出更甜的果实
柬埔寨王国王室成员、歌手、演员  诺罗敦·珍娜

我的先辈曾在中国居住,还专门创作过歌曲来怀念中国。那些旋律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我每次唱起那首歌,都能想起这份情谊,让我感到无比甜蜜。在这里,我领略了璀璨的文化,收获了深厚的友谊。我身穿柬埔寨元素的服装演唱中国歌曲,观众的共鸣让我感受到文化无界、心灵相通。

现在,我尝试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柬埔寨文化,通过歌曲和美食结识中国朋友。我的社交媒体上会收到很多评论,鼓励我分享更多。我们讨论中国传统服饰之美,也分享荔枝、芒果的甘甜,越来越多中国网友的点赞和留言,让我心潮澎湃。

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对中国的朋友们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温暖让我更爱这片土地!先辈的友谊是根,我们的故事是枝叶。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更多年轻朋友能一起浇灌这棵友谊之树,让它结出更甜的果实!

(本报记者  曹树林整理)

 

 


 

文化互鉴——
艺术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连接
法国摄影师、戏剧制作人  安娜伊思·马田

我是摄影师、戏剧制作人安娜伊思·马田。对欧洲人而言,“丝绸之路”是个蕴含想象力的词语,承载着遥远过往的奇遇与探索。如今我们拥有的许多,都是人类通过丝绸之路交流的成果。

我在中国生活近25年,收获了幸福,更参与到搭建文化沟通桥梁的事业中。作为摄影师,我将中国的影像分享到欧洲,参与中法合拍的电影、拍摄中法跨地综艺节目;我用中文和法语演唱歌曲,更与中国戏剧公司合作多部戏剧。我相信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连接之一。我们一起唱歌、跳舞、朗诵,我们读李白或维克多·雨果,会被同一句话感动到流泪。

此次“丝路奖”评选,我带来一个叫“如梦时间”的系列作品。我用5年时间,跟踪记录相关话剧团队,拍摄台前幕后的状态。我用纪实摄影的创作手法、黑白胶片的色调,去捕捉那些未经刻意设计的场景、演员自然流露的表情,以及中国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很荣幸参与“丝路奖”创作,我愿和大家共同探索,通过艺术交流传递快乐、和平与希望。

(本报记者  张艳秋整理)

 

 


 

合作共赢——
杂交水稻在冈比亚生根
冈比亚农民  穆萨·达博

我叫穆萨·达博,是一名来自冈比亚的农民。2018年,怀着粮食自给自足的梦想,我回到家乡开始种植水稻。但由于没有合适的技术、机械,最初的3公顷土地收成不好,几乎让我放弃。

后来,中国专家来了。当插秧机和收割机开进我的田地,我激动地抚摸机器,这是我父亲那一代人无法想象的。隆平高科的专家带来了良种、种植技术和农机培训。这几年,我的农场从3公顷发展到100公顷,服务周边农田2000多公顷,实现了从人工脱粒向全程机械化的转变。

我心中还有一个愿望:亲手将收割的稻谷安放在袁隆平教授的墓前。今年6月11日,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我站在那里低声说:“袁老师,您的种子在冈比亚生根了,我们不再挨饿了。”那袋大米很轻,但它承载的恩情很重。

未来,我愿意做一颗改变家乡的“好种子”。

(本报记者  曹树林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4日 第 11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数字资产知识产权及其价值管理与交易评估相关问题探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