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用科技重构农村集体资产高效配置的北京范式

王旭    2025-10-09 11:06:47    《人民周刊》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时代浪潮中,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呈现出量大、面广、价值潜力巨大的特点。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达到9.14万亿元。然而,我国农村集体资产也存在监管缺失、流转不畅、收益偏低、融资难且贵等问题。如何唤醒这“万亿级的沉睡资产”?北京以金融科技为犁铧,深耕数字沃土,探索出一条以科技赋能重构集体资产配置的创新之路。

平台实践:数字利刃破痛点,精准优化资产配置

定位于“首都农业农村政策性金融综合服务商”,由北京市政府出资、授权首创集团组建的北京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农投公司”)以“政策性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政策性资金的导向性、引领性和放大作用,架起“三农”与政府、市场及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近年来,北京农投公司逐步构建了覆盖集体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平台矩阵,直击农村集体资产痛点核心。

数字筑基,明晰资产底数

盘活集体资产,首要在于摸清底数。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统一规划和推进下,依托北京市持续深化完善的农村集体资产数字化监管体系,全市4199个集体经济组织、18万余处集体土地及房屋的集体资产信息得以厘清,全面实现市、区、乡镇、村四级集体资产权属、规模、状态的“一图统览”。此项基础性工作有效破解了长期存在的资产底数不清、动态监管难的问题,为集体资产的精准管理和高效配置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底座”。

“云端”激活流转死水

北京农投公司旗下北京市农村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京农交所”)自主开发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云平台,将闲置厂房、农用地、设备等集体资产交易搬上“云端”,形成“业务流程线上化、风险管理实时化、数据分析可视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的闭环管理。通过引入线上多方公开竞价机制,不仅极大提升了交易效率与透明度,更充分释放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北京农交所的成交项目中最高溢价率达210%,合同期内通过网络竞价方式成交累计溢价4.3亿元,最终成交价远超集体经济组织的预期,资产价值被市场重新“点亮”。

“普惠”破解融资坚冰

北京农投公司旗下北京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农担”)开发了“三农”普惠金融平台、大数据风控平台与农业信贷直通车(北京版)等数字化工具包,整合经营数据、信用记录、消费行为、社交关系等多维度信息,建立起“客户画像系统”,为涉农主体精准“画像”,全面了解客户特征和需求;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化,业务办理时效提升40%,提高了服务效率,减少了客户等待时间;平台直连“政银担企投”协同平台与北京市农业新质生产力项目储备库,实现项目、政策、资金高效匹配。北京农担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两降一增”(降门槛、降成本、增额度),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协同”赋能产业生态

北京农投公司利用旗下产业基金、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等业务平台,充分发挥多牌照金融工具优势,协同开发金融创新工具,提供形式多样的新质生产力投资、供应链信用融资、资产抵押融资等金融综合服务,同时通过基于农投生态智慧云平台搭建的业务平台,深度嵌入农业农村相关产业链场景,形成服务产业发展的闭环生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空白,使首都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进一步畅通,有力促进了集体经济“腾笼换鸟”和集体资产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这一系列数字化平台如同精密的手术刀,精准切除制约集体资产活力的病灶。一是监管难题迎刃而解,资产数据从“糊涂账”变为“明白账”,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石。二是价格发现优化配置,市场机制在阳光下运行,推动集体资产流向最能创造价值的方向。三是沉睡价值显著激活,流转效率提升,溢价空间打开,村集体和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增长。四是融资高山变通途,审批效率提升(部分业务实现“T+1”放款)、客户体验优化、信息壁垒打通、获客与融资成本“双降”,金融“活水”得以高效精准灌溉乡村沃土。

平台核心价值:科技赋能驱动三重深刻变革

北京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科技为引擎,驱动了效率、风控、生态三个维度的根本性变革。

效率变革:全链提速,标准引领

从资产信息发布、交易撮合、融资申请、风险评估到签约放款,全流程线上化、无纸化操作。标准化金融产品的推出,大幅简化了流程,将传统耗时数周乃至数月的环节压缩至数日,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实现了集体资产配置效率的飞跃。

风控变革:数据画像,穿透不对称

大数据风控平台整合政务、农业经营、交易、金融等多维数据,构建起符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价模型。传统金融机构望而却步的“信息荒原”,在数据融合分析下逐渐变得清晰可辨。信用“白户”获得融资支持成为可能,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实现质的突破,为集体资产盘活筑牢安全底线。

生态变革:协同共生,产融互促

北京模式成功打破了“九龙治水”的藩篱,构建起“政银担企投”多方协同的生态圈。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引导与数据支撑;金融机构精准滴灌资金;担保机构分担风险;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活力细胞;投资机构关注长远价值。各方在数字化平台上高效联动,形成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实现了产业需求与金融供给的无缝对接,为集体资产注入持续增值的动能。

未来展望:深化赋能,推广样板

北京以科技重构集体资产配置的探索,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面向未来,深化科技赋能是必然方向。未来可探索的深化赋能方向包括:一是深耕信用沃土,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全面数字化、动态化、场景化,破解农村金融最底层的信任难题,让“信用”真正成为可变现的资产。二是构建数字生态圈,整合生产、流通、消费、金融、政务等全链条数据与服务,打造开放、共享、共赢的农村数字金融生态圈,提供“全方位、全时段、全场景”的智慧金融服务。三是拓展服务深度,从满足基础融资需求,向覆盖集体资产规划、运营管理、风险管理、财富增值等全生命周期、高附加值服务拓展。

北京范式,不仅是一套技术解决方案,更是一种以数字化驱动集体资产高效配置、价值倍增的系统性思维与协同机制。其核心在于运用科技之力,穿透信息壁垒、重构信任基础、畅通要素流动、激发主体活力。这一立足首都、辐射全国的“可复制、可推广”数字化范式,为破解全国农村集体资产配置共性难题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参考,必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为澎湃的科技动能。科技之光,正照亮集体资产价值发现与释放的广阔通途,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为希望的田野谱写共富新篇。

(作者为北京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上一篇:四维驱动,以法治力量守护文明薪火
下一篇:中国主场外交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搭建重要平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