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中医的哲学之思:中医是什么?从何而来?去向何方?

何清湖 张冀东    2025-10-13 11:45:52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集大成者,其理论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中。开展中医的相关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三个基本问题:中医是什么?中医从何而来?中医去向何方?

中医是什么?

站在不同的层次与角度,中医的概念包含了四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中医是一个事业概念,中医与中药都涵盖在大中医的范畴中。具体而言,中医事业包括了医疗、预防、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七个维度。医疗是中医事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中医相关的医疗单位来承担。预防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除了医疗单位之外,非医疗养生保健机构同样是践行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与优势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构建全周期全过程健康促进体系,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医教育在现行的现代医学院校教育的背景下,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特点,探索回归师承教育的传统,双线并行,成为目前中医教育的主流方向。中医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开展中医的科学研究,除了古籍文献的挖掘与整理,尝试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索中医理论的原理也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学科,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的发展既要深入地研究与提炼,又要浅出地传播与推广。产业发展是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挖掘中医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服务体系的创新是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借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增进人类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第二,中医是一个学科概念。中医学作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是在传统哲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中医学学科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方法论,其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而聚焦人才培养方面,中医类又是属于医学门类的专业,包括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壮医学、哈医学、傣医学、回医学、中医康复学等专业。中医类专业具有特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中医类专业以中医学学科为依托、为后盾,而中医学学科的发展又以中医类专业为基础。中医学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和研究基地等;而中医类专业主要为中医学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中医是一个职业概念。根据相关规定,目前中医类别(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的执业范围包括: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蒙医专业、藏医专业、维医专业、傣医专业、全科医学专业,以及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专业。其中,中医专业需注册二级学科,如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等。在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医行业新增中医亚健康医师、中医康复医师、中医营养医师、中医整脊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民族药师、中医技师、中医护士、中式烹调师(含药膳制作师工种)等9个新职业。除新增职业外,同时完善中医行业特有工种,如保健调理师细分为保健刮痧师、保健艾灸师、保健拔罐师、保健砭术师。此次调整后,中医行业职业共有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民族医医师、药学技术人员、护理人员、保健服务人员等共计37个职业。

第四,中医是一个文献概念。中医作为防病治病的知识体系,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文献就是它的基础载体。从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到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再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凝结着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智慧。中医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都息息相关,具有不容忽视的实用价值。而中医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就为系统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与临床知识、提高中医专业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原卫生部中医司在北京召开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座谈会,初步拟定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年》,这标志着中医古籍的整理与出版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被纳入国家层面的规划实施中。然而,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还很长,需要一代代中医人做出不懈的努力。

总之,中医是一门用系统、整体、宏观、辩证思维认知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规律的我国独特的医学。而五种属性决定了中医的本质: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产业性与原创性。中医的“有理”“有用”决定了其科学性;中医传承中关键的一环就是经验传承,读经典、拜名师、多临床都是累积不同的经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实际、应用于科技的典范,中医的文化性是这门学科极其重要的建构基础;中医药产业化的潜能巨大,产业化发展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医扎实的原创基础为后人的传承发扬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也是中医生命力常青的重要保障。

中医能够流传至今依旧在我国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特色密切相关: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了人的内外之间、身心之间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与统一,这与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中医对生命健康问题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恒动观念,贯穿于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的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又一大特点。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诊疗原则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理念;简便廉验、趋于自然的治疗方法不仅普惠更多的大众群体,更是中医产业化发展的源泉。此外,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养生保健、亚健康调理、慢病管理等方面贯穿始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从何而来?

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中医的历史究竟有多久远,从中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出发,有不同的结论。

首先,中医来源于华夏祖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历史而逐渐产生和完善的。由最初的零散经验的积累,再到中医理论的形成,再到历朝历代各家学说不断地完善,中医在不断积累的经验中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正是因为中医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因此中医的诊疗方法、适宜技术的推广与落地则更容易被中国的老百姓所接受。

第二,中医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中医的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原理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离不开文字的记载,而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依托成熟文字系统的记载,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才能够绵延至今,不断完善和壮大。

第三,中医来源于天才的发现。以经络和穴位的起源为例,一种观点认为,经络的形成主要是以穴位的主治功能为基础,由穴位的“点”推演到经络的“线”而发展起来的;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两部先于《黄帝内经》的文献论述经脉均有脉无穴,且十一脉彼此孤立,不成网络。此外,经络和穴位的起源还有血管发现说、线自气功说等,但无论哪种学说都无法以偏概全,作为经络穴位起源的唯一源头。经络穴位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其起源和形成既有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也有来自天才灵感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再经临床实践不断验证和完善而来。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结集成书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段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这不乏来自天才的凝练与升华。

相比于西医基于解剖、实验以及临床观察的发展路径,中医的起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色。两者不同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但两者都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用一方的视角与观点去审视另一方的科学与否,本身就缺乏科学的精神。

中医去向何方?

明确了中医的来时之路,则中医去向何方就有了明确的答案。

1.由传统走向现代

以中医的恒动观纵观整个中医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医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中医的与时俱进满足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民生需求,也成为推动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中医的未来也需要由传统迈向现代。新的历史时期,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医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亚健康的学术化与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的产生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灵感;中医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为精准医学在中国的落地生根诠释了中国式方案;中医古籍的记载为青蒿素的研究提供了灵感的源泉,不仅造福了全世界疟疾患者,也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医的现代化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需保持自身的精神内核和发展规律。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可以尝试利用现代科学方法与技术,但不能削足适履,过于迎合现代科学的认识论而迷失自身的发展主轴方向。

2.由中国走向世界

中医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医为延续中华民族的繁衍与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放眼全世界,中医在重大疫情防治方面贡献了中国方案,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活跃至今、贡献最大的医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全球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9个国家为中医药制定专项法规,20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障体系。2019年5月25日,瑞士日内瓦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中医药正通过国家战略支持、科技融合及国际合作,加速融入全球医疗体系。

3.既顶天又立地

中医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来源于社会和人民的健康需求,它是历代医家反复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也要反哺于生活实践。因此,中医的发展应回归本源,立地而下,将中医的诊疗与养生技能融入百姓的衣食住行,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为基层群众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我们要顶天而上,从宏观的角度来系统解读和传播整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辨别和厘清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之争、哲学思辨;遵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规律,对中医药文化充分认知、价值肯定、敢于借鉴、不断创新、勤于实践。同时,我们也要紧跟国家各级政府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导向,从客观视角进行系统解读和传播推广,有利于精准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推动行业良性快速发展。

中医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遵循中医药发展的基本规律,恪守正道,将经过历史考验的精华传承下去;同时又要勇于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发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作者何清湖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校长,张冀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创新:擘画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基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