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健康科普作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驱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健康科普领域乱象丛生,虚假信息、营销导流、内容同质化等问题严重制约其效能。随着芯片技术以及人工智能领域不断突破,健康科普既迎来了内容生产与传播效率的革命性机遇,也面临着质量失控、信任缺失的严峻挑战。
一、当前健康科普的难点与痛点分析
1.信息爆炸与信息泛滥
由于科普创作的“门槛”极低,大量低质、重复、枯燥的科普信息充斥网络。无效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反而“冲淡”了有效信息,导致用户获取有用知识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信息泛滥下用户的审美疲劳会倒逼科普形式多样化以及科普内容趣味化。
2.商业迷雾与信任危机
部分健康“伪”科普打着科普旗号,以直播带货、引流导诊等商业行为目标。商业利益的裹挟使得科普内容真假难辨,权威声音往往被淹没在营销噪音中,公众往往容易陷入“信什么”的困惑。当前科普平台与达人非常多,但深入人心的“老字号”科普IP非常稀少。
3.简单套用与创作乏力
AI技术爆发式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得“一键生成”海量科普内容成为可能,加剧了信息过载与质量危机;另一方面,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个性化推荐和交互能力,也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当前的科普生态大多比较单薄,没有和最新的融媒体以及传播技术接轨,更没有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接轨。因此,我们必须超越对技术本身的浅层应用,从战略层面系统构建健康科普的核心能力体系,使科普专业化、专门化,促使传统科普向智能科普转变,使各个智能场景下的健康科普都有助于健康决策。
4.单向灌输与服务不足
当前很多科普往往止步于单方面的信息灌输,未能与个人的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追踪等健康管理环节形成生态闭环,其指导和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健康科普与健康管理的脱节,是当前面临的难点问题。
5.公益初心与后劲不足
目前大部分科普都是公益的,然而高质量科普需要较多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单纯公益性的科普面临可持续性发展挑战。纯粹依赖公益投入的科普模式难以规模化、持久化,缺乏与健康产业发展的有效联动,导致优质内容生产动力不足。我们应平衡好科普公益初心与产业发展赋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五力”构建AI时代健康科普新动能
1. 吸引力:从“说教”到“吸引”,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
目前很多科普作品多为图文、短视频堆砌,形式大于内容,对青少年缺乏“网感”,对老年人也不够“友好”。提升路径:一是趣味化叙事,利用AI分析热点和用户兴趣,将健康知识融入动漫、微短剧、互动游戏之中;二是适老化改造,运用AI语音合成与识别技术,提供方言版、大字版、语音播报版科普,降低老年人的获取门槛;三是沉浸式体验,结合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内容,让抽象知识变得可感可知。
2.公信力:从“流量”到“留住”,构筑可信赖的科普品牌
“流量为王”的导向下,标题党、伪专家大行其道,严重损害了健康科普的权威性。提升路径,一是实行源头审核与认证,建立由官方机构、医疗机构或学会背书的“科普源认证”体系,利用AI对全网科普内容进行溯源与可信度评分,优先推送高信源内容;二是IP化运营,鼓励和支持真正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打造个人或机构科普IP,通过AI工具辅助其内容创作与分发,持续输出专业、可靠的知识,久久为功,形成“日久见人心”的品牌效应;三是动态辟谣与澄清,构建AI驱动的谣言监测与快速响应系统,一旦发现广泛传播的健康谣言,能自动生成辟谣内容并通过权威渠道精准推送。
3.创造力:从“通用”到“个性”,实现智慧化精准科普
传统科普是“广撒网”,缺乏对个体健康状况、生活场景的洞察和分析,内容千篇一律、实用性不强。提升路径:一是场景感知与内容生成,开发健康科普大模型,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能够根据用户的体征数据(如呼吸、心跳、睡眠、步数等)、搜索记录和消费记录等,动态生成高度个性化的科普内容;二是从科普到决策支持,将科普嵌入智能硬件(如智能手环、体重秤)和健康App中,当设备监测到异常数据时,不仅能预警、报警,还能自动推送相关的病理知识、就医指南和生活方式调整方案,实现从“知”到“行”的跨越。
4.服务力:从“孤岛”到“生态”,融入健康管理全流程
目前大多数情况是健康科普与健康服务为“两张皮”,科普是科普,服务是服务,未能形成合力。提升路径:一是健康科普与健康监测结合,在用户授权下,科普平台可接入其健康档案和实时监测数据,当数据趋势预示某种风险时,主动提供预防性科普;二是健康科普与健康干预结合,在慢病管理平台中,根据患者的用药、饮食、运动记录,AI可生成定期的、针对性的康复科普与提醒,提升患者依从性;三是健康科普与健康跟踪结合,建立基于科普内容的学习与效果反馈机制,通过AI随访了解用户行为改变情况,并据此优化后续的科普策略,形成“评估-科普-干预-再评估”的服务闭环。
5.生产力:从“成本”到“资本”,激发健康科普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科普的初心是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根本目标,但不能将科普视为纯公益行为,更不能忽视科普所带来的经济社会价值。如不能形成良好的科普运营生态,会导致科普投入不足,难以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也无法反哺产业发展。提升路径:一是坚守公益初心,创新商业模式,严格遵守政策红线,杜绝直接带货导诊;二是坚持文化输出,赋能产业发展,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本质上是在为整个大健康产业培育成熟、理性的消费者市场;三是构建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政府、企业、基金会共同设立健康科普发展基金,支持优秀创作者和前沿技术研发,形成“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反哺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AI重塑各行各业的今天,须以“五力”模型为战略框架,系统性地提升健康科普内在价值。以“吸引力”破局,抓住用户注意力,是科普生效的前提;以“公信力”立本, 建立坚不可摧的信任,是科普的生命线;以“创造力”驱动, 提供个性化智慧服务,是AI时代科普的核心竞争力;以“服务力”延伸,融入健康实践全流程,是科普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以“生产力”续航, 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是健康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者何清湖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胡宗仁为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
(责编:张若涵)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