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至此,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围绕新质生产力问题发表一系列讲话,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振华迅速组织教研部学者团队,从多角度进行解读,以讲义的方式撰写了《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该书于去年5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取得积极反响。
时隔近一年,该书作者对于“新质生产力”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世界读书日将至,以此为契机,本刊邀请其中三位作者就这一话题进行了分享。
第五讲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学秘书杨振教授:第一,对支持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政策体系有新的认识。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一个难点,在于技术本身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技术革命性突破既无法预测,也不存在一个平均的成功概率,不属于传统的可度量和可对冲的风险。因而在政策支持上,必须有应对技术本身高度不确定性的一些制度安排,如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以更好分散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技术路线本身发展也有高度不确定性。在追赶发展阶段,技术路线比较成熟、相对比较确定,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可以充分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政策上更加强调规模导向;但随着我国更多领域开始走向科技前沿,技术路线不确定性显著增强,这时若政府盯住单一技术路线给予产业政策支持,犯错的概率在上升,政府判断并不一定天然好于市场判断。这时,产业政策要弱化规模导向而鼓励创新导向,市场准入也不宜以规模为限制条件。有为政府着力点在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创造公平透明市场规则,鼓励多技术路线竞争,形成有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秩序。
第二,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实现方式有新的认识。当前,各级政府都强调对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支持和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当然离不开高质量生产要素供给,但生产要素本身也只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样的生产要素由谁来进行配置,从推动科技创新的历史视域来看,是一件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事情。企业家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重要主体,同样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由不同的企业家使用,其优化组合方式千差万别,因此可能创造出巨大的产出差异。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也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不仅需要政府提供改善生产要素质量的政策安排,也需要提供更好激发和保护好企业家精神的制度环境。
第三,对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有新的认识。产业事实上是企业集合的概念,它并不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微观主体。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在本质上是企业朝着更高层级领域进行资源配置的结果,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和动力源泉。鼓励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各种政策,都必须高度重视对企业微观主体的内在激励。现实中,有的企业也想实现转型发展,但经常遇到“一转就死”“不转型等死”的困境,这说明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尚存一些薄弱环节。找到企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困境,为其提供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让企业转型的收益系统性大于不转型收益,才有助于形成更好支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
第六讲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财政金融教研室主任郭威教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以及解放、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观点构成该论断的科学理论依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发挥地区比较新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绝不是各地区盲目套用单一发展模式所形成的重复性建设,而应该是一个具备地区特色与优势的优质产业体系,也只有这样的优质产业体系才能够支撑地区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不仅包括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在前沿技术赋能下的深度转型同样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各个地区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优势具体制定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类型和主要路径,高效分工、错位发展,不仅有助于保留、升级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还能显著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为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特色产业基础。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和劣势,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曾经掣肘区域的劣势条件可能随着技术变革、生产要素流动、政策因素变化和市场变动等,成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优势,这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极有可能是其摆脱低效发展模式,转换新旧发展动能,从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宝贵机遇。各地区将自身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条件同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紧密融合,探索能够发挥本地特长的新发展路径,有助于尽快改善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依赖帮扶的被动现状,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第十讲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企业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徐杰教授:创新的主要内容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创新包括多个方面,如新的原材料、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新的市场等。可以将创新分为科技创新和广义创新两个层次,科技创新也可以按照创新的强度来区分层次。因此,新质生产力中的产业可以分为以下层次。
处于第一层的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形成的新产业或卡脖子技术被攻克带来的原产业升级。前者如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产业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蕴含着数万亿元的市场价值。一旦产业发展成熟,通过贸易或投资方式进入全球市场,将创造巨大的财富。后者如集成电路等产业。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早,但是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近些年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成功突破,使得该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这些产业所释放的生产力动能是强劲的,规模是巨大的。
处于第二层的是一些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在光伏、新能源汽车、5G、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具有突出的竞争力。一些地区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一些地方发挥自身优势,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处于第三层的是与新技术相融合的传统制造业。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纺织、电子电器、机械等众多产业规模都居世界首位。近些年来,我国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截至2024年底,在全球172家灯塔工厂中,我国拥有75家。借助于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我国传统制造业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提高了产品质量,进而提高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
处于第四层的是多元化创新的传统产业。例如,一些地区用竹子生产吸管、餐具等,属于原材料的创新;一些地区用新的技术养羊,属于生产方式的创新;一些地区将传统的电子产品卖到欠发达国家,属于市场的创新;一些地区如贫困山区通过电商平台把土特产销售出去,属于销售渠道的创新。这些产业创新都有助于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助于民众致富,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内容。
理解新质生产力中产业的多层次性,有助于各地区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不是要么一窝蜂上高科技产业,要么困惑于没有条件上高科技产业。
(《人民周刊》2025年第8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