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广东草原爱心助学团队——

粤蒙手相牵 爱心暖童心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5-07-01 17:20:51    《人民周刊》

内蒙古自治区有103个县级行政区,广东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原总编辑张宇航的足迹,已经到过85个。一串串足迹,串联起张宇航发起组织的广东草原爱心助学团队与数千名少数民族孩子之间,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从1996年到2025年,广东草原爱心助学团队在近30年间,已资助6000余名少数民族孩子。面对媒体宣传,张宇航却总谦虚地表示,“说3000就够了,因为人家养了3000名汉族孤儿,咱们就不要超过这个数了”。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内蒙古电视台联合推出系列党课节目“北疆党课进行时”,将张宇航发起的广东草原爱心助学活动,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联合讲述。时长约90分钟的节目,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唯一一个党课节目一等奖。

“参与活动的热心人,有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这样的老干部,也有企业家、海外华侨,我在广东省纪委、省人大的朋友,以及还在上学的小孩……”张宇航说,之所以将资助内蒙古贫困孩子上学的目标定在3000人以上,正是为了报答内蒙古人民养育3000名汉族孤儿的恩情。

爱心助学,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

在内蒙古电视台“北疆党课进行时”节目演播厅,当张宇航讲述广东草原爱心助学团队的故事至尾声时,一阵蒙古语歌声从舞台一侧传来,蒙古族女孩萨如拉唱着歌走上台,带给他意料之外的惊喜。

张宇航初识萨如拉,是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他看望当地纪委、团委推荐的受助孩子时,到月亮湖景区参观了一场摄影展览。展览大厅展出了几十幅内蒙古著名摄影家哈斯巴根拍摄的照片,景也独特,人也漂亮,他却在一幅小女孩的照片前驻足良久,不忍离去。

那是十一二岁的萨如拉,“穿着一件破的棉袄,头发被风吹乱了,眼睛里充满渴望和无奈,身后有一匹扬起头的骆驼,更远一点的地方,是沙漠上的几间土屋”。张宇航站在照片前,想象着这个孩子的生活境遇:是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家帮老人放骆驼,还是失学没书读了,只好回家放骆驼?

张宇航请哈斯巴根帮忙,找一找这个沙漠里的小女孩。“如果失学了,我们愿意帮助她,把她接回学校,不要年纪这么小就去放骆驼。”他怜惜一个幼小生命的枯萎,“将来长大一嫁人,十五六岁就当妈妈,一辈子都走不出贫困。”

萨如拉,蒙古语的意思是“辽阔”,小女孩萨如拉的处境,却并不像名字一般辽阔。她长到6岁,爸爸去世了,妈妈身体不好,拉扯着两个孩子长大。到萨如拉该上初中时,家中实在困难,就辍学开始放骆驼。张宇航记得,他资助给萨如拉的第一笔600元,“还不叫学费,叫书杂费”。

在张宇航的帮助下,萨如拉被安排到阿拉善左旗蒙古族学校,从初一读起。“回学校以后,每年都坚持资助她。”萨如拉初中毕业考入高中后,张宇航专程去看望她,鼓励她继续好好读书,“不要那么快回家工作,上完大学再回家”。

张宇航在节目演播厅现场,讲述萨如拉的故事。这是一个特别的孩子:不像受到资助的其他许多孩子,是经过当地纪委、团委推荐的,而是他在偶然中发现的。这也是他投入心血最多的孩子之一:考大学时,在内蒙古和广东的学校之间,萨如拉选择了广东,他为萨如拉买机票、接她到家中吃饭,假期带她去餐厅改善伙食……

“如果在沙漠里放骆驼长大,看到妈妈也是这样活着,会认为上不上学都一样,就没有这样的生命质量了。但现在她是从大学毕业的,肯定不会让她的孩子不读书。”在张宇航心中,萨如拉是千千万万个贫困孩子的代表,“通过热心人的帮助,自己努力学习,最终改变了命运,不仅改变了自己和一家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后代的命运。”

报恩之心,让社会善意接力传递

200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内蒙古开启了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评选活动,张宇航成为当选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的唯一一位区外人。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张宇航说:“我不是一个人,是广东草原爱心助学团队的代表。”

20多年来,他和家人已经资助了74个少数民族孩子上学。爱心的扩散与传递辽阔无垠,在张宇航的发动与组织下,越来越多的身边好友,乃至社会各界的热心人,都参与到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孩子的爱心助学活动中。

熟悉张宇航的朋友都知道,广东草原爱心助学团队的善行,并非仅仅投向内蒙古大草原。早在1991年,他和朋友们就已经开始资助广东本地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瑶族孩子上学。1996年,担任广东省纪委副秘书长的他到江苏参加中央纪委的会议时,结识了时任内蒙古自治区纪委书记云布龙,他猜想,内蒙古草原上或许也有一些孩子面临着上学的难题,于是托请云布龙帮忙联系,便有了来自内蒙古的第一名受助孩子、第一批受助孩子……

张宇航与内蒙古孩子越结越深的缘分由此肇始,广东草原爱心助学团队面向内蒙古孩子的资助也渐成规模。团队中社会声望最高、年纪最大的吴南生,原本主要资助家乡潮汕地区希望小学的孩子,张宇航提出建议:“能不能也资助一下您当年战斗过地方的孩子?”吴南生是1936年参加革命的老游击队员,20世纪40年代跟随革命部队到过内蒙古赤峰,对赤峰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把中央军委发给老游击队员的奖金拿出来,资助了10个内蒙古孩子。

“其实,不是我们感动了内蒙古,而是内蒙古人民感动了我们。”张宇航在获奖感言中说。在资助内蒙古孩子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人民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母亲”都贵玛,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都贵玛4岁时就成了孤儿,却在19岁那年承担起28名汉族孤儿的养育工作,得知张宇航资助内蒙古孩子上学的事迹后,她将张宇航“收养”为自己的第29个汉族孩子。

“从那时起,我们就以都贵玛为榜样,把助学活动上升为一种报恩,报答社会,报答蒙古族草原人民。”如今,张宇航和朋友们的助学活动也已从广东、内蒙古,延伸到新疆、西藏、云南、四川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接力传递着草原人民的爱心,反哺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孩子。

这是自愿的反哺、自觉的行动。张宇航说:“没有分任务,也没有强迫,不需要报答,也不需要宣传。”因为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在农村,大冬天打着赤脚,冻得满脚都是疮,就这么上学”。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岗位是做老师,“即使离开了学校,这些年也一直忘不了学校,忘不了孩子”。

张宇航总是想,自己小时候读书那么艰难,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的,现在,更加要让孩子读好书,好好地完成学业,将来都能走出贫困。他说:“这都是应该做的,是我们的责任。”

 

(《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上一篇:纪念经济特区设立 体悟改革开放精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