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

——访抗战将领后代郑闽江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5-09-08 16:14:21    《人民周刊》

台儿庄大战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也是国共精诚合作取得胜利的典范。图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的抗战题材浮雕。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山东八路军渤海军区四分区警备团政委郑海亭之女、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郑闽江撰写了两篇文章,讲述国共合作共同抗敌的历史,以及家乡山东人民全民抗战的红色记忆。她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

中国人打败日本人,只有一个战场

记者:据了解,您曾参加海峡两岸国共抗战将领后代联谊会,与来自我国台湾的抗战将领后代同台热议抗战,不仅增强了两岸的交流,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发挥的作用。

郑闽江:抗日战争是海峡两岸国共抗战将领后代联谊时热议的内容。从军界到民间,从大陆到台湾,无论时隔多久,抗日战争都是凝聚中华民族、融合海峡两岸的最重要记忆。

参会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将领后代发声,为了中国人民共同正视抵抗侵略的历史,共同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团结而来。赴大陆参加会议的国军抗战将领后代带来了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很多珍贵照片、文物和史料。比如,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文燮带领的高级将领代表团带来了专著《中国抗日战争真相》及视频,抗战名将吉星文之子吉民立带来了卢沟桥抗战的资料。

王文燮说,无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是反侵略打鬼子的;中国人打败日本人,只有一个战场——抗日战场;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敌人,正面战场压力更大。那些跨海而来的国军退役将军,那些来寻找父辈曾喋血苦战战场的国军后代,都被大陆的一切震撼不已、深深感动:为80多年前对敌作战的炮火轰鸣、枪林弹雨,为大陆完好保存至今的抗战遗迹,为大陆民众对当年捍卫国土不惜舍命的抗战英烈致敬……

交流抗战话题及父辈们的抗战经历,折叠着抗日战场的不同侧面,使我们发现,两岸军人及后代有许多共同点:我们的父辈面对侵略时,都舍生忘死不惜以身殉国,以军人的勇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表现出中国军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那些英勇打击侵略者的英雄事迹,被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永远铭记着。

游击战,是在敌占区抗日的最有效战术之一

记者: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开展的游击战,是抗战中一股灵活而坚韧的力量,这股力量如何扭转了抗战的形势,可否请您作一下阐释。

郑闽江:游击战是共产党的智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通过持久战、游击战逐步削弱敌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战略思想。

当时,正面战场的损失非常大。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蒋介石调动最精锐的部队,‍‍海军、陆军、空军共70多万人对抗日军约30万人,3个多月损失了30.35万人及歼灭日寇98126人。经过数次大型会战,国共抗战部队都认识到,战争资源是日本的软肋。针对日本侵略者的“速胜论”,持久战作为处于防御态势的一方为争取最终胜利而采取的长期战略,适用于地广人多、战争潜力较大的国家对抗侵略战争。因此,以游击战对付气势汹汹的日寇,在抗战时期不仅是八路军、新四军独有的战法,在正面战场,除了中日大规模会战、攻防阵地战之外,战场的指挥官们也曾认真学习过游击战法。

武汉失陷后,蒋介石宣布中国抗战转向战略防御阶段,明确将部队的1/3兵力留在敌后打游击战;国军33军团长李默庵被誉为“国军中的游击战干才”;国军高级将领胡琏也有在沦陷区开展苏南游击战的经历……大量事实证明,游击战是避开日寇锋芒,深入敌后,积少成多不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壮大自己,使日寇“三个月速亡中国论”成一枕黄粱梦的有效战法,也是在敌占区打击强大日伪军最有效的战术之一。

抗战胜利,是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

记者:请您谈一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郑闽江: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现代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国共联手一致抵抗外来侵略的合作时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国共两党率领的军队统一在国家同一战斗序列中,从各自不同的战场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军,反击对中国人民的屠杀和掠夺,以323万中国军人的牺牲、22次大型会战、38000多次有记载的战斗、200名以上将军前线御敌战死沙场的壮烈,赢得了东方主战场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战胜外国侵略军的胜利,这是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中国军民共伤亡3500万人,财产损失5000亿美金以上。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为抗击法西斯侵略者作出的巨大贡献、付出的巨大牺牲,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上一篇:焦裕禄精神在家风中传承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