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的1000多名青年学子,分批次进京,开启以“京蒙同心·共铸华魂”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通过一系列演讲讲座、文艺演出、参观访问,让草原学子在丰富多彩的行程中,沉浸式感受古都北京的风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认同,为民族团结融入青春热血。

打开“行走的课堂”
从扎赉特旗出发,乘坐两三个小时的客车抵达齐齐哈尔,再从齐齐哈尔搭乘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这段漫长的旅途,跨越山河,连接着草原学子与首都北京的深厚情感,记录着他们的成长与梦想。音德尔第三中学原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胡小蒙告诉记者,多数学生的活动轨迹此前从未越过兴安岭,还有人甚至是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本次来京研学旅行,很多人可能都比较关注“旅行”,作为老师,他们则更多关心细节问题。“这个过程怎样顺利完成,让学生从中受益,不仅是增长见识学文化,而且让他们懂得规则意识、安全意识,锻炼出行在外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不是研学表面呈现的成绩,却对研学活动、对人本身更加有意义。”
研学启程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带队老师会同研学团队多次开展培训活动,整理学生家长意见,收集学生的饮食忌讳、健康状况等有关信息,全面部署规划。“老师一定要尽心尽力,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胡小蒙说。
2022年7月,胡小蒙响应“组团式”帮扶号召,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到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中学任教。三年任期,他积极推动40位教师到北京十二中交流跟岗,邀请北京各学科特级教师、教研组长20多人次奔赴草原指导、授课,邀请自己在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入校开展交流讲座,结合文化景点开发民族教育教学资源,为草原学子争取参加赴京短期交换和研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研学是“行走的课堂”,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动实践。通过研学推动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连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网络,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胡小蒙特别强调,对于边疆和农村地区的孩子而言,让他们走进现代化都市,亲眼去看博物馆、科技馆、大学校园、现代化企业,这种视野的开拓,可能为他们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改变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和规划。“去天安门广场,穿民族服装跳舞,让孩子们在北京展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天安门广场向祖国母亲致敬,这个场面让我非常感动,视频发到网上去,网友也都一致好评!”
出门在外,每个人都是家乡的文化使者。研学活动期间,当话题转向草原,孩子们的眼睛似乎被瞬间点亮。他们乐此不疲地讲述家乡的自然美景、生态美食、传统文化……聊到骑马射箭,很多人更是神采飞扬。每一个细节都鲜活生动,仿佛把内蒙古的牛羊、骏马、飞鹰、草原、森林、河流都带到了现场,让人心驰神往。
共筑梦想同心圆
作为边疆地区的学生,音德尔第六中学初二(1)班佟星光同学的梦想就是逛遍全国的博物馆,饱览中华文明。“很多贵重文物都在国家博物馆,之前我都是在书本、手机上看的,我就很想亲眼看一下实物。”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结束的上学期,佟星光正好学到“开国大典”相关的历史章节,在国家博物馆对面,很幸运就看见了天安门,仿佛一本打开的历史教科书。佟星光告诉记者,他最爱的学科就是历史,向往游览历史文化名城,也会关心家乡的历史变迁。“将来,我想考西安的大学,读历史专业,我要经常去看兵马俑,那里有很多考古学家,他们就在博物馆现场工作。”此外,长城成为他本次研学旅行未竟的梦想,他想跟家人一起登长城,打卡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照见历史的真相,“草原男儿,不到长城非好汉”!
佟星光的同学赵紫微同样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在清华园,一步一景,空气中飘散的书香,雕塑中活灵活现的文学巨匠,让她深感敬畏与新奇。面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草原少女在心底开出了文学的梦想之花,祈愿在文字的原野信马游缰。“我想描写家乡美丽的景色、我们的母亲河,希望大家看见并喜欢。还想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用文字感恩身边的亲人。”赵紫微说,研学结束后,她将用文字记录本次北京之旅,“我一定好好写作,长大要读中文系。”
在中国人民大学,来自音德尔第三中学的100多名学生第一次走进音乐厅,在中国人民大学民盟主委、艺术学院副院长齐悦的课堂上,开展歌舞交流。齐悦通过西方乐器演奏传统国乐,弦歌起舞,融汇中西,艺术演出超越了传统的形式与界限,交流碰撞中奏响动人的乐章,向大家传递各族文明交融互鉴的魅力与不同文化和合共生的生命力。草原学子同样展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换上民族装束,载歌载舞。“有的学生表示希望发挥艺术特长,考取舞蹈学院,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去更大的舞台,延续今天的艺术之约。”齐悦认为,艺术教育往往集中于发达地区,偏远地区学校难以拓展相关教学资源,“京蒙同心·共铸华魂”研学活动有效打破了地域壁垒,不仅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创新范式,也可能进一步为少数民族地区艺术人才培养拓展渠道。
看到草原来的孩子,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金琴则流露出别样的感情——她也来自内蒙古。看见家乡的孩子通过研学活动走进北京的课堂,在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讲座开讲期间,金琴的目光充满慈爱与柔软。“看到这些孩子,就像看见曾经的我自己。而我的今天,或许就是他们的明天。”
(《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