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观九三阅兵 悟抗战精神

——访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之子高燕飞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5-11-11 18:01:01    《人民周刊》

20世纪50年代,一部在《人民日报》连载的长篇小说《高玉宝》轰动全国,小说中的《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章节被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感染教育了几代人,小说作者高玉宝的名字也变得家喻户晓。

高玉宝是一位从文盲成长起来的“战士作家”。他从15岁起做劳工,20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1岁入党,曾经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3次接见;他仅上过1个月的学,却写出了200多万字的多部长篇小说。《人民日报》曾以《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

像父亲一样,高玉宝之子、商务部退休干部高燕飞也有着深厚的军旅情结和浓厚的爱国情怀。2025年9月3日,他观看盛大阅兵仪式后,心潮澎湃,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观看阅兵的感受。

 

图为九三阅兵升旗仪式。人民日报记者  雷声摄

 

赏阅兵盛况 悟国恨家仇

记者:可否谈一谈您观看九三阅兵时的心情和感想?

高燕飞:终于等到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的这一天!我早早就打开电视,所有频道都在报道盛大阅兵的实况。9点钟,纪念大会开始了。广场上激动人心的升旗仪式过后,上千人的青年合唱团齐声高唱抗战时的歌曲,我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第一首就是悲愤的《在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听着歌,我泪流满面,脑海里闪现的是1942年3月,年仅11岁的妈妈姜宝娥被迫远离家乡,在日本鬼子开办的烟台铁机织布厂当童工,动辄被日本工头揪着头发拖着毒打的场景;脑海中浮现的是1945年1月,年仅18岁的父亲高玉宝第二次被日本人抓去铜矿当劳工下井挖矿,因发烧不能上工,被工友卷进大炕被褥中,躲过日本人搜寻工棚病号、扔进万人坑的命运,晚上又被工友偷偷从工棚背到野外看山窝棚中躲藏的惨景……

我的脑海中呈现的,还有在大连街头“三不管”地界,凶狠的日本巡捕追赶着奔跑的中国穷人,在街头为人缝补衣物赚点小钱的奶奶身怀六甲跑不动,被日本巡捕“大皮靴”追上,一脚踹到肚子扑倒在地,引起大流血的场面。日本鬼子不仅夺走奶奶手里紧握的零钱,还在奶奶的肚子上补踹一脚后才扬长而去。年仅40岁的奶奶,就这样惨死在大连街头!

这就是国恨家仇!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土地,日本人凭什么这样残暴横行?!那矿山万人坑的累累白骨,那30万屈死的南京同胞,还有那“七三一”手术台和试验室里的“马路大”,这能忘吗?有理由忘吗——所有的中国人!

听抗战歌曲 忆父辈真情

记者:九三阅兵仪式上一首首抗战歌曲联唱,让人重温烽火岁月,有哪些歌曲打动了您?

高燕飞:当天安门广场上激昂的《在太行山上》歌声唱起:“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此时,我的脑海立刻浮现出地道战、地雷战,以及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等先辈们奋然而起战斗抗日的浩荡场景,这是人民战争的惊涛骇浪!

雄壮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轰然唱响,我感到热血随之上涌,想起当年我那不识字而倔强的年轻父亲,向指导员递上的那份奇特的8字入党申请书——在老乡的糊窗纸上,以画代字画出的“我从心眼里要入党”。他凭此一句誓言,用一生作答。正是带着这份滚烫、倔强的信仰,父亲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歌词表达,当作跟着共产党奋斗到底的信念刻进骨子里,也发端了他为把穷人的苦难和对旧社会的控诉写出来而拼命识字、斗胆写书的奇迹!

阅兵现场,火红的党旗、国旗、军旗飞扬起来;人民军队的标兵铿锵列队到位,整齐的各兵种方队和重武器方阵浩荡而来。“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嘹亮的军歌旋律在飞扬!

天安门城楼上,老兵举起了那似松枝般枯瘦的手,在颤抖着敬军礼。我激动的思绪一下子飘到16年前,我那已过世的岳父——老兵陈甲明,那一年在电视机前观看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大阅兵时,竟突然站起来,面对荧屏里的阅兵方阵含泪敬礼的情景——这是那一代老兵的真情啊!

思抗战先辈 盼祖国统一

记者:阅兵仪式上有许多先进武器装备亮相,这些拥有尖端技术的装备令人自豪。在这些装备中,哪些最令您激动振奋?

高燕飞:阅兵现场最令人“泪目”的是,与习近平主席的国徽车一同检阅部队的,还有“VA01945”和“VA02025”两台阅兵车。仔细看,那挂着“VA01945”车牌的红旗检阅车,立麦前空无一人,我想,这是对英烈的无声致敬和跨越时空的邀请。

杨靖宇将军是否在车上?我想报告杨司令员:“不会再有当年您用两把驳壳枪在冰天雪地悲壮决绝的射击了。今天,咱已经有‘鹰击16’和‘东风61’等世界上最先进、令所有敌人胆寒的武器了!”8位投江的东北抗联女英雄是否在车上?还有小英雄王二小、伤痕累累的赵一曼,都在车上吧?看到今天祖国的强大了吧?会感到欣慰吧?这英魂检阅车,有太多的情感共鸣和象征解读了!

我想说,英烈们、父辈们,今天的中国已如你们所愿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这都是当年你们用劣质的武器,打了“三辈子”的仗、吃了“三辈子”的苦换来的啊!今天再看,那些原来的列强已成宵小,再想欺负咱中国人,那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我还想说:放心吧,我们的先烈、父辈!代代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中国人,一定会继续传承抗战精神,守好我们的大好河山;一定会继续完成好当年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完成祖国的最终统一!

 

(《人民周刊》2025年第18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8期

上一篇:弘扬改革开放精神,释放社会发展活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