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陈振华深耕科研三十余载——

为强军兴军贡献科研力量

本报记者 金正波    2025-05-20 09:15:45    人民日报

陈振华在试验现场。
彭建辉摄
 

午夜时分,军事科学院某部一间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研究员陈振华聚精会神地修改一项科研设施的建设方案。

“我们要积极对接实战需求,为强军兴军贡献科研力量。”陈振华深耕科研三十余载,参与或领衔10余项科研任务,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只要肯钻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上世纪90年代,陈振华硕士毕业后,怀揣科研报国的梦想,走进大山深处的某科研单位,开启矢志创新的科研人生。

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对专业能力和科学素养要求极高。他所在的研究室科研实力雄厚,年轻的陈振华刻苦钻研,深耕专业,读书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

一次,研究设计某组件的重任,落在陈振华的肩头。因为工程核心部件就在这个组件,任务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初出茅庐的陈振华潜心钻研,反复试验,最终形成的设计方案兼具便捷性和高效性,因此荣立二等功。

自此以后,陈振华更加发奋攻关,专业能力更加精进,领衔了多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

“敢担当、敢突破,闻战则喜、遇战冲锋。”陈振华鼓励团队勇于在科研创新上当先锋。

有一年,一项科研设施正式立项,陈振华担任总设计师。其中的动力源设备设计难度很大,陈振华带领团队开展了多次论证,形成科学完善的技术方案,不仅提高了技术精度,而且降低了能耗。

最终,这一科研设施成功建成,突破了百余项技术难题,为该类科研设施设计找到了技术路线。

“只要肯钻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陈振华和他的团队正是靠着这种攻坚克难、大胆探索的精神,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创新要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科学研究是一条布满未知的“长征路”,既有关键技术的“娄山关”,还有多学科融合的“无人区”。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

有一年,某科研设施建设遇到难题。陈振华动员团队说:“时间不等人,国防工业更不等人!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吃透所有技术难点!”

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盯着问题干,是陈振华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他长期关注前沿新知,对新技术异常敏感。在科研设施设计建设上,他与时俱进,善于将新兴技术和求实理念相融合。“创新要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陈振华说。

某科研设施制造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给加工制造带来极大考验。

传统中小型设备采用的人工打磨、修配等方法,不适用于这一科研设施部件的加工。“能否用机器人干?”陈振华带领团队调研了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单位,通过和院士团队对接,研制出相关样机,加工难题逐步解决。

“没有人才托底,就没有攻坚克难的实力”

一流工程必须坚持一流标准。平时和颜悦色的陈振华,到了评审、验收现场,就变成了“黑脸包公”。

某工程部件验收时,虽然总体性能已经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但有个别指标尚未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他严肃地对负责人说:“达不到原定的设计标准,我决不签字!”直到承建单位重新奋战20天,通过加工调整达到设计要求,他才认可。

陈振华坚持在质量方面严格把关。他常说:“情况再紧,技术再复杂,也不能留下任何瑕疵!”

对于年轻人,他同样十分严格。

有一次,陈振华叫年轻工程师小吴到办公室,指着施工图纸上某个小部件的结构,问他是否和设计方案一致。小吴左看右看,没看出不同。最后,小吴在陈振华的提示下才发现,结构的角度和设计有细微差异。

这个部件的角度值,在整个科研设施几千页的设计图纸里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细节。“我作为这个部件的具体设计人员都没发现,陈总作为总设计师竟能一眼发现,令人佩服!”小吴说。

许多年轻人都遇到过陈振华“咄咄逼人”的时刻。如果没把问题摸清摸透,他就会一直追问下去。

一名年轻科研人员说:“当我们拿出比他预想中更好的方案时,他会一改严厉神色,真诚地为我们点赞。”

“没有人才托底,就没有攻坚克难的实力。”陈振华非常注重年轻科研人员培育,针对不同人才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目前,在陈振华的带动下,已形成了一支梯次完备、业务全面的精英团队。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0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胡济荣:创新强盛民族企业,自强推动实业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