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儿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李保国

巍巍太行山脚下,坐落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庄,群峰绵延,果木飘香,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依山傍水,书写着脱贫致富的勤劳故事。河北邢台县前南峪村,树木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率达到94.6%,成为太行山最为耀眼的一颗“绿宝石”;内丘县富冈村,苹果树上结满红彤彤的果实,优良的品质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临城县凤凰岭,亩产500斤的优质核桃,一年栽树,两年结果,三年有产,五年丰产,创造着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奇迹。在这丰收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共产党员的努力。这位共产党员就是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35年如一日,李保国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扎根于太行山区,矢志不渝,艰辛探索,心系群众,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多农民脱贫致富。咬定青山不放松,他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他的专业信念。“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为老百姓做实事,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信仰。这位农民教授,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
“老山人”的幸福承诺
李保国30多年来都在和太行山的父老乡亲们打交道,在他上千条手机通讯录和微信里,山里的农民占了60%。他自己的微信用户名称很朴实,简简单单三个字——“老山人”,他希望自己永远是山里人。1996年的秋天,一场大洪水过后,李保国来到了内丘县岗底村。当时相关部门组织了“灾后水土流失评估”专家组,李保国便从保定农大来参加,到这里考察受灾情况。从此之后,李保国便与这个小山村结下了缘分。一场洪水把这个本就偏僻贫困的小村庄的200多亩“保命田”冲了个精光。村民们痛心不已,村支书杨双牛哀叹不知道今后该如何是好。李保国见状,悄悄递给杨双牛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上面写着:“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还留了电话。在离开之前,李保国告诉杨双牛:“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杨双牛看了字条,心里琢磨起来,村里山场面积很大,实际上是适合种果树的。于是,20天后,村里的路修好了,杨双牛便试探着给远在保定的李保国打了电话,讲了村里的困难,说明了情况。没过几天,李保国果然带着铺盖卷,坐着长途汽车辗转着倒了好几次来到了这个小山村,一头扎进山里,开始了漫长的科技扶贫之路。
从1996年到2003年,李保国许多时候都吃住在岗底,这里有他的办公室兼卧室,他成了岗底村的荣誉村民,这里便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带领并指导岗底村村民栽种苹果,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形成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打造出远近驰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这里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使他能够叫出每一位村民的名字,对每一棵果树的生长状况都了如指掌。山秃地贫的小村庄在李保国的带领下,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如今,岗底村人均收入从80元增长到3.1万元。
岗底村村民忘不了李保国的付出与恩情。村民杨群小记得这样一件事,20多年前早出晚归去建筑队打零工的他,有一次在街上碰到正在指导苹果树种植的李保国。李保国亲切地劝说杨群小也来种苹果树,增加家庭收入。杨群小皱起了眉头,李保国拍拍他的肩膀:“兄弟,种吧,技术上我负责。你家两个孩子,光靠打个小工挣点小钱,养不起家,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哪会有好日子可过?你只要听我的,你以后的幸福我包了!”听到李保国这样讲,杨群小便开始种起了苹果树,之后苹果树年年丰收,他们一家也真的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李保国诚挚的一句话“你以后的幸福我包了”,说到做到,这不仅仅是对杨群小一家人的承诺,也是对岗底村所有村民家庭的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包幸福的承诺,李保国在这里奉献出自己毕生的智慧与力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带领山区的老百姓走上科技脱贫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7年,李保国刚刚到村里指导苹果种植和管理时,他本着科学的态度,为了推行苹果套袋技术,号召村民给谢花的苹果套上纸袋,以此来保护苹果生长,使结出的果实皮薄、肉鲜、色好。李保国自己买了纸袋带到村子里,免费发放给村民,告诉村民以后苹果卖出好价钱后,再还他纸袋钱。但有些村民不是很理解,他们认为一斤苹果才卖1元左右,可纸袋的成本每个就要0.24元,将来可能会赔本,而且他们认为罩上纸袋后没有阳光照射,苹果不会变红。村民杨群书因为这件事跟李保国有了分歧。李保国便耐心地给村民们解释,打了一个比方,苹果就像是人的脸,如果整天风吹雨打日晒头,就会很粗糙,用袋子保护起来,就像女人用了防晒霜,将来苹果成熟后,好看又好吃。只要到时候将袋子摘下来,苹果很快就会上色变红。杨群书并没有理会李保国的话,李保国只好指导劝说其他村民。最后,套袋的苹果按照李保国指教的时间解开,一见阳光,不到几天的工夫便全红了,又脆又甜,卖了好价钱。杨群书家里的苹果没有套袋,收成不好,很是后悔。这个小插曲更让岗底村村民领会到这位教授的“本事”,打心眼里开始佩服起李保国,以后种植技术上的事情便全听他的。于是苹果树种植越来越好,逐渐打造出优质的品牌,村民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收入。
为了这一句“你以后的幸福我包了”,李保国立志要“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扎根在太行山下,夙兴夜寐,把自己当农民,以造福群众为己任。一个“老山人”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赤诚,表达对百姓的情谊。
“科技财神”的扶贫新思路
李保国作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用科技力量撬动发展的智慧,科技兴农,科技扶贫,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的新思路。他刻苦钻研,不断攻克技术难题,逐步实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心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作为一名林业科学工作者,李保国清楚地知道,山区开发工作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要想彻底改变山区“旱、薄、蚀、穷、低”的面貌,就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山区,深入到山区的生活中去。李保国曾经讲道:“科研不能在半空中搞,没有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我有山、水、林、田、路?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将自己所学与群众的需要结合起来,“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是李保国从事科学研究的初心。在这个初心的指引下,李保国创造出一系列农业技术成果,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优质无公害草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并不断地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寻找出路。
1999年,李保国开始在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临城县的凤凰岭,选种薄皮核桃。李保国带领技术团队在这个地方研究了一个多月,他从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出种植核桃的发展方向。要种核桃,种哪个品种能够让老百姓获得最大收益,这成了李保国的难题。传统核桃品种杂、产量低,李保国决定亲自选育适合凤凰岭的优质核桃品种。2000年,他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引进了6个核桃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又从国内其他地区引进了13个优良核桃品种,开始进行嫁接组培实验。核桃开花授粉的那段日子里,李保国每天从上午10点开始盯着观察,以便获取第一手资料,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他背着水壶,带着干粮,午饭就这样简单解决。关键时刻他亲力亲为,不敢错过核桃授粉的时刻。为了核桃的顺利培育,李保国付出了超出想象的时间和心血。2003年夏天,正在进行的人工干预实验遭到大雨的破坏,李保国用伞护住核桃新苗,丝毫不考虑被雨水淋湿的自己。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的艰辛努力,李保国终于培育出国内最优质的核桃品种——绿岭薄皮核桃,创造出核桃矮化密植技术,实现了核桃品质的绿色有机。薄皮核桃造福了临城县人民,技术逐渐推广到全国,创造出丰厚的年产值。
李保国带领太行山群众脱贫致富,不仅仅依靠自己的艰辛探索,不断培育出优质果品,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让山区农民切切实实地把发家致富的本领、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李保国不仅仅是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他还要干一件更重要的事——做一个接地气的农村教授,把技术实实在在推广到基层第一线,这是他科技扶贫新思路的根本要义。扎根基层,潜心研究技术,李保国把自己变成了农民;技术推广,教农民掌握技术,李保国要把农民变成自己。“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这是李保国科技兴农的最大信念。“富岗”苹果生产出来后,为了将这128道工序尽快地惠及更多农民,李保国安排岗底村杨双牛把村民组织起来,将每一道工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一个故事,刊登在报纸上,印成书,免费向社会发放。2009年,李保国提出借助邢台农校“送教下乡”活动,让100名岗底村果农在家读中专,接受培训,变成专家。如此一来,岗底村191名果农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技术与收益都牢牢掌握在村民手中,村民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创造着幸福生活。
李保国不断推广农业技术标准化,开发山区产业,培育名牌商标,让越来越多的农村百姓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经济成果。他作为科技扶贫的引路人,扎根在太行山,为太行山区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没有简简单单地做一个只待在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选择做一个深入基层的技术员。他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他曾经讲道:“当院士是未知数,搞技术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摆脱贫困是已知数,如果二选一,你说,一个共产党员该选哪个?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是咱们党正在干的千秋伟业,我参与其中并能作出贡献,不比院士赖。”
太行愚公的小“家”与大“家”
艾青曾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想必李保国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将自己的全部智慧与汗水都献给了太行山这片土地,带领太行山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是对他崇高的赞誉。古有愚公移山,今有保国治山富山,让荒岗“披绿”,让秃岭“生金”。太行新愚公,矢志不渝,他有愚公之志,更有为民之情。唯无我方成大我,李保国常常是忙得了“大家”,顾不上“小家”。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是他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共同在河北农大工作,几十年里两人形影不离,是工作上的好搭档。郭素萍曾说,两个人有三个家,一个是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太行山里各个驻点基地的家,还有一个就是辗转于学校与各基地间越野车上的家。
20世纪80年代初,李保国常常在山里调研,山里的家就是他们夫妻的家,为了不分心,城里的老母亲和刚刚1岁多的儿子被他接到了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的李保国在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课题,村里的乡亲都管他这个小儿子叫“小流域”。近年来,李保国要帮扶的地方、村子越来越多,常常要开车奔走于各地,在车上辗转的日子越来越多,一年的行程大约要有4万公里。相比下来,保定城里那个家,李保国反而住的时间最短。从邢台山区回保定市区看望孩子和老人,在以前的条件下,至少要赶3个小时的汽车,再转乘7个小时的火车,李保国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保定城里的家。为山区付出得越多,为自己的家做得就少了,李保国时常觉得亏欠家里的实在很多。2015年12月10日傍晚,李保国偶然回到保定家里,看到了好久不见的小孙子,当他兴奋地抱起小孙子亲吻时,小孙子却生分地问他:“你是爷爷吗?”这一问,让李保国感到深深的愧疚,心中很不是滋味,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2016年3月7日,李保国在平山县参加河北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家人都到了现场,儿子和儿媳特意带着小孙子从保定赶来。李保国见到小孙子很是激动,但当现场的主持人希望他对家人说几句真心话时,他沉默了,好半天默默无言。最后,李保国说出了埋在心里的愧疚:“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一句藏在心底几十年的“我爱你”和“对不起”,让我们看到了李保国的硬汉柔情。
作为共产党员,李保国始终牢记着自己的责任,为自己做得少一点,为太行山的百姓做得多一点,始终是他坚守的信念。直到生命最后的48小时,李保国还在为太行山里的“大家庭”奔波忙碌。2016年4月8日上午,李保国开车一个多小时从顺平赶回保定,顾不上休息,马上召集课题组开会,为第二天在石家庄召开的3个山区项目验收会做最后的准备。下午,李保国又亲自开车赶到石家庄,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忙到晚上10点。第二天上午,李保国参加项目验收会。下午,李保国又参加了果树节水灌溉项目会议。直到夜里11点多,李保国才终于可以歇下来休息。可是,这一歇息竟然变成了永恒。4月10日凌晨,李保国突然呼吸不畅,等送到医院后,再也没有醒来。这位太行山愚公是该歇一歇了,他已经为这里做了许多,也同样放弃了许多。太行山上漫山遍野的果树、姹紫嫣红的春花,默默来为他送别。李保国的生命虽然停留在2016年4月10日,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位“愚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古代寓言故事中愚公移山,矢志不移,至死不渝。进入新时代,李保国一心为民,生命不止,事业不休,他同样有着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干劲,持之以恒、甘于奉献的拼劲,彰显着新时代“愚公精神”。
有位记者在跟随李保国进山的路上问他:“想过以后再做点什么,过什么样的日子吗?”李保国想了想,憨厚地笑了笑,告诉记者:“我已经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到时候,也许就和老伴儿找个小山村住下,做太行山上的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若是要问,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到底是什么,李保国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用自己平生所学,给百姓创造绿水青山,用自己的责任担当,为人民创造富裕文明。咬定青山不放松,青山有幸,百姓有福!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信仰的力量:共产党员的信仰故事》)
(《人民周刊》2025年第13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