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方志敏:一切为了可爱的中国

冯译冉    2025-07-29 12:29:12    《人民周刊》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方志敏

 

图为方志敏。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正式讲到“不忘初心”,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温了方志敏同志英勇就义前的豪迈誓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面对苦难多舛的祖国,无论艰难困苦、荆棘险途,都义无反顾、秉志直行,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直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方志敏以其非凡的血性与节操,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创造了一位纯粹中国共产党人的奇迹,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行。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革命经验,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月有余,被七倍于己的敌军重重围困。他身先士卒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被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被俘,身陷囹圄。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种种酷刑,他始终坚守党的秘密。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英勇就义,时年36岁。

黑暗的憎恶者和光明的渴求者

1899年,方志敏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贫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在私塾启蒙时,便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天祥、谢叠山等江西先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事迹,一直深深激励着他。1916年秋,方志敏进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学习,接触了新知识,在校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立志“铲除邪恶、追求光明”。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促使方志敏外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9年起,他先后在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和九江南伟烈教会学校学习。在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应用机械科学习期间,作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因领导学生反对腐败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开除。在九江南伟烈学校,他刻苦学习英语,进步很快。1922年春,他借助词典,阅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直接从外文原著中汲取人类进步思想的结晶。在当时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方志敏通过学习、思索、比较,在纷乱的主义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同敌人的不竭斗争中走向升华,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我是一个黑暗的憎恶者,我是一个光明的渴求者。”

1922年7月,方志敏来到上海。一天,他应朋友之邀去法租界的公园散心,一到公园门口就看到一块“华人与狗不准进园”的牌子。他说:“这几个字射入我眼中时,全身一阵烧热,脸上都烧红了。这让我感觉到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为此,方志敏在求学求真理的过程中潜心求索救国救民之道。1924年,方志敏经赵醒侬介绍,在南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同敌人的斗争中,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不管阶级敌人怎样咒骂共产党,但共产党终究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政党。”他还记下誓言:“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从入党的第一天起,方志敏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无论个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兢兢业业为党为人民工作,理想和信念从未动摇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方志敏被捕后,国民党反动派将他视为政治要犯,妄图通过“怀柔”手段改变其共产主义信仰。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方志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方志敏的一生,为了革命事业风餐露宿、出生入死、呕心沥血,支撑他做到这一切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念信仰。方志敏曾经直言:“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笃诚信仰者。”他对自己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主义,选择共产党,深信不疑,从不后悔,坚定不移。他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得到最后的胜利,民族的解放、阶级的解放一定能实现,认定“这是绝对的真理。同时,这也是我的基本信仰”。为了这一真理和信仰,他不惜舍弃一切,包括牺牲自己的“蚁命”,只是希望在国家解放、人民自由之日,在他流血牺牲的地方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作为他对革命胜利和民族解放的精神寄托。

方志敏始终坚信中国革命事业必然成功。面对死亡的威胁,他视死如归。他决绝而深情地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他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他还写道:“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携手了。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方志敏多舛的人生经历,曲折的求学过程,形成了他独特的知识结构。从英文原著直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并不多见,他从学生时代就服膺马克思主义,执着坚守一生。阅读大量西方原著,也使他的思想极具开放性和创造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方志敏身上内化、融合、升华,犹如发生化学反应一般,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形成了方志敏独特的精神特质。方志敏的革命生涯,可以分为狱外和狱中两个阶段。狱外生活十几年,狱中生活仅有短短8个月。他在这两个时间段中,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

方志敏身陷囹圄,心里却日夜惦记着党与革命事业。他说:“屈辱,痛苦,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他还写道:“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自觉时日不多的方志敏,决心用“写作”将未竟的事业推向永恒。他利用敌人要他“写点东西”的纸和笔,进行废寝忘食的写作。方志敏早年染有肺病,入狱以后,脚戴重镣,饱受折磨,身体极度虚弱,写作时间稍长,头就发晕,全身无力。他咬紧牙关,靠着桌子坚持写,或者拖着铁镣在室内移动几步,实在支撑不住了,倒在床上躺一会儿,起来再写。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处决,方志敏没有长远的写作计划和系统的安排,只能想起什么就写什么,而且要抓紧时间写。在一篇文章中,方志敏写道:“我亦因之被俘,囚禁于法西斯蒂的军法处,历时已五个来月了。何时枪毙——明天或后天,上午或下午,全不知道,也不必去管。在没有枪毙以前,我应将赣东北苏维埃的建设,写一整篇出来。我在这炎暑天气下,汗流如雨,手执着笔,一面构思在写,一面却要防备敌人进房来。我下了决心,要在一个月内,写好这篇文字。”

面对死神,方志敏信念如磐,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用手中的笔做战斗武器,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重要文稿和信件,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化成了血铸的13万文字,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如虹浩歌。在他的笔端流淌着对自己一生清贫岁月的总结、对革命的坚定信仰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不仅如此,他还殚精竭虑地保存与传递文稿,并将文稿一次又一次地从监控严密的国民党监狱送到白色恐怖的上海,并大部分交到地下党手中,创造了中共党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方志敏的狱中文稿里,《可爱的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可爱的中国》满含着方志敏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是真切深沉的倾情告白,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呼唤,“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情真意切,正气浩然。

甘于清贫高贵品质的坚守者

方志敏的狱中文稿《清贫》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甘于清贫高贵品质的热情讴歌。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方志敏甘守清贫,认为“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他艰苦奋斗,“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被俘时敌人只在他身上搜到一块旧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这正是方志敏革命一生恪守的誓言,也是他光辉人生的真实写照。

方志敏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心甘情愿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付出一切。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为此,国民党政府及军阀将他视为心腹大患,把他的家烧、劫十余次,以致生活捉襟见肘。为改善生活,方志敏的婶婶曾带着他的母亲,走了几十里山路找到方志敏,希望他能拿点钱给母亲做条裤子,再帮婶婶们买点盐。方志敏看到饥寒交迫的母亲和婶婶,声泪俱下,他告诉母亲:“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头,我们每人的饭钿才七分呢。”当方志敏的婶婶向他讨盐钱时,他回答说:“我管的花边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都是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要是我拿革命的花边来给婶婶们买盐,这穷人的主席我还当得?”后来,方志敏的妻子廖敏不幸被捕,妻兄向方志敏要四百大洋的保释费,方志敏听后摇头拒绝了。他说,政府的钱来得不易,可以做许多事,还是另想办法。最后廖敏在朋友的帮助下才获救。

方志敏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他虽曾担任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等要职,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经手数百万元款项,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他切身体会过贫苦农民是如何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艰难度日,是如何摆脱封建统治的桎梏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深知根据地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希望把每分钱都用在为工农谋福利上。为此,他生活俭朴。一次吃饭时,方志敏发现自己吃的是白米粥,而大家吃的是米糠和野菜煮的粥,就叫警卫员告诉伙房:“大家吃什么,我吃什么,不能特殊。”连方志敏与廖敏的婚礼也很简单,只是几个同志吃了一顿好饭菜。

方志敏在狱中写道:“为了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窝似的住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工的劳苦……”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信仰的力量:共产党员的信仰故事》)

 

(《人民周刊》2025年第13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3期

上一篇:奋楫争先立潮头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