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六次参加阅兵的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

“国家强盛,是最动人的交响!”

本报记者 陈圆圆    2025-09-04 08:30:50    人民日报

清晨,天安门广场,70岁的于海一身戎装,身姿笔直。

于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这一次是他第六次参与阅兵:1984年阅兵,任联合军乐团分指挥;1999年、2009年阅兵,任千人联合军乐团总指挥;2015年阅兵,任解放军千人合唱团团长兼总指挥;2019年及此次阅兵,任广场学生合唱团艺术指导。

9月3日,3000多名大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朝向天安门城楼,以青春洋溢的精神面貌亮相。《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经典歌曲连唱,让大家重温中华民族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伴随学生们的歌声,于海也在观礼台上跟唱。正式阅兵前的每次排练,于海都与学生们一起披星戴月、全力以赴。阅兵结束,看着自己指导的学生出色完成任务,于海心潮澎湃,倍感光荣。

近乎执拗的坚持,铸就了阅兵场上的精准。于海15岁考入解放军军乐团,从单簧管演奏员成长为一级指挥,退休后仍奔走各地,宣讲自己亲历的故事。“国家仪式,差一拍都不行。”在他心中,国歌的84个字、37小节、46秒,早已融入生命的旋律。

于海犹记得1999年为阅兵活动训练时,有方队反映军乐团的演奏节拍不准。于海反复研究,发现问题并不出在演奏,而是出在距离上:方队离军乐团远,声音到达得慢;离得近,则到得快。有人提议:“不如放录音。”于海当即反对:“军乐必须现场演奏。”后来,经过技术手段的改进,这一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多年的参与,也让于海深切感受到了仪式的变迁。2009年国庆,《红旗颂》首次在天安门广场回响,军乐曲目更加多元化、艺术化。为《红旗颂》作曲的吕其明,激动地给于海打来电话:“这辈子的心愿实现了!”

此次阅兵,出现在2019年阅兵活动上的《钢铁洪流进行曲》再次奏响,15种乐器、11个声部和谐交融,展现新时代中国气派。“有自己的硬实力,也有自己的新风貌。这样一支与时俱进的队伍,一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于海说。

大会落幕,于海起身。当他走过队伍时,合唱团的年轻人纷纷致意。还有学生笑着围过来:“于老师,能合个影吗?”面对镜头,于海绽放笑容。

“国家强盛,是最动人的交响!”于海说。与军乐相伴大半生,于海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循着时代的节拍,奏响动人的乐章。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4日 第 0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练好每一天 打好每一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