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个集装箱经长江运输,从安徽安庆到达湖北武汉阳逻国际港,无缝衔接码头的铁路专用线,经“水转铁”抵达香炉山站,随后通过中亚班列开往哈萨克斯坦——今年8月,香炉山站正式成为湖北第二大中欧(中亚)班列始发站。
“这趟班列首次采用‘直接报关、无需中转、一票出海’的铁水联运模式,火车开进港口,集装箱无缝‘换乘’。”香炉山站站长王保红说。
武汉,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近年来,武汉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向新时代“九州通衢”不断迈进。
向东而行,距离武汉市中心70多公里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每到凌晨,停机坪依旧灯火通明。整齐排列的飞机下,穿着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员将机上货物卸下,运往仓库,再转运到全国和世界各地。
“货到花湖快,隔日达全球。”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开创的“空空中转”方式,将国际转国际货物的通关转运时间缩短至5小时。“出口‘自动运抵’,实现秒级放行,进口生鲜‘极速通道’,支持运输途中预清关,最快2小时就能出港。”鄂州空港货运有限公司货站管理部负责人刘晨璐说。
立足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以客为主、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以货为主,武汉围绕打造“九州通衢的开放支点”,正奋力把航空“双枢纽”打造成“空中出海口”。
“我们做好运输保障,让人流物流展现活力,国际运输更畅了,客流强度更大了,物流成本更低了。”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贺敏介绍,截至今年6月,花湖国际机场累计开通货运航线100条,天河国际机场在营客运航线210条,武汉初步构建起辐射全球的客货运航线网络。
除了统筹水、陆、空交通网等基础设施“硬联通”,武汉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软联通”,加速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版图。
在武汉蔡甸区的中德国际产业园普旭武汉工厂生产车间,工人们手持工具,将零件装进真空泵半成品里,当组装完成的真空泵产品下线,会被立即送至一旁的自动化测试平台进行质量检测。
普旭集团武汉工厂于今年7月投产,首期占地70亩。“从项目立项时的高效审批,到政策红利‘免申即享’的精准触达,武汉为我们提供了‘全速推进’的政务服务保障,这样的开放姿态让我们敢投、愿投。”普旭集团武汉公司总经理吴飞表示,集团将立足武汉,辐射全球,将武汉打造成集团全球战略的关键支点。
关注武汉、投资武汉、扎根武汉,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外资企业关心的重点。向内看,目前,武汉市已建立市级外企圆桌会议制度及时回应外企关切;实施外企服务专员制度;全面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开办“1050”标准,实现一次申报,0.5天办结,0费用。
向外看,针对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武汉发布了《2025年武汉市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从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助力开拓海外市场、降低跨境贸易成本等方面制定21项具体举措,建设了武汉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从线上到线下助力武汉企业出海。
一组数据显示了武汉开放辐射力在不断增强:上半年,武汉市进出口总值2142.7亿元,同比增长22.3%,这一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3.6个百分点。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深入实施枢纽提能战略,着力打造多元畅通的全球贸易网、互利共通的开放合作网、协同融通的区域协作网和全域联通的立体通道网。”武汉市商务局局长余力军表示。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6日 第 15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