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永安市洪田镇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个叫忠洛村的小村庄。这里曾有一片被遗忘的土地,杂草丛生,荒芜寂静。如今,这片土地已蝶变为连片良田,焕发出勃勃生机,稻浪金黄,烟田翠绿,勾勒出了一幅“土生金”的乡村新图景。
忠洛村也曾有过辉煌,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着希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逐渐浮现。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大片土地无人耕种。加上洪灾的侵袭、土地质地差、灌溉条件不足,许多土地变成了“巴掌田”“碎片田”,耕种难度越来越大。慢慢地,土地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变得荒芜起来。
“看着这些地荒着,心里真不是滋味。”忠洛村村民江品盛回忆起过去,眼里满是无奈。他家的几亩地,因为地块太小、路难走,耕种成本高,只能任其荒废。
土地荒了,但忠洛村的村两委没有放弃。在永安市农业农村局撂荒地复耕复种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忠洛村党支部决定带头行动,创新推行“党建引领+农户委托+资源整合+连片运营”土地流转盘活模式。村两委挨家挨户走访,向村民们大力宣传复耕复种政策,鼓励大家将土地流转出来,集中整治。起初,村民们并不理解,甚至有些抵触。“土地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怎么能轻易流转给别人?”“万一整治不好,岂不是连最后的退路都没了?”面对村民们的疑虑,村党支部没有退缩,党员们带头签订了委托协议,用自己的行动打消村民们的顾虑。
“我们是党员,就要带头干!”村党支部书记曾卉说,“只有我们先迈出这一步,村民们才会跟着走。”在党员们的带动下,村民们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顾虑,纷纷将土地流转给了村集体。
土地流转出来了,但要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动挑起了重担,每亩垫资约500元,开始了艰难的机械复垦之路。清除杂草、翻耕土地、平整地块……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挑战。“那时候,大家每天都在田里忙活,汗水湿透衣背,脚上沾满了泥土。”曾卉回忆道。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45.67亩的撂荒地被成功“唤醒”。零散的耕地被集中整合,成了一片片规整的良田。为了让土地具备更好的耕种条件,村里还积极争取补助资金8.75万元,修建了灌溉沟渠,添置了病虫害绿色防控设备。曾经的“巴掌田”变成了“连片田”,土地的肥力也得到了提升。
“看到这片土地重新‘活’了起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江品盛站在田边,望着眼前这片绿油油的稻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土地整治好了,如何让这片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成为党支部新的课题。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村里决定推行“烟叶+水稻”轮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实现一田双收。”曾卉介绍。
种植大户江富椿是第一个尝试这种模式的人。他承包了 村里含撂荒地在内的160余亩闲置土地,种上了烟叶和水稻。“一开始心里也没底,村两委一直鼓励我,还帮我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江富椿说,“没想到,第一年就取得了大丰收。烟叶收完种水稻,一田双收,收入比过去翻了番。”
看到江富椿的成功,村民们纷纷效仿。如今,忠洛村的“烟稻轮作”模式已经推广开来,亩产可达6000元至7800元,实打实的收益成为复耕复种最有力的注脚。推广烟叶种植,每亩为村集体增收150元;撂荒地复垦,原耕地农户可获得亩均105元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积极引种优质稻,亩产突破600公斤,售价较市场价高出近三成;种植面积超30亩的农户,还能享受到种粮大户财政补助……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村民们不仅鼓了“钱袋子”,还能在家门口就业,照顾家庭和工作两不误。
“现在,土地又热闹起来了。”江品盛笑着说,“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土地荒废了,心里也踏实了。”
从“荒草萋萋”到“稻菽飘香”,忠洛村曾经“沉睡”的土地,在党建引领下,正以土地为笔,以产业为墨,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如今成了强村富民的“聚宝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村庄也变得更加美丽了。(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黄中泉 张小燕 林美娜)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