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时政 > 正文

奋力迈向交通强国(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本报记者 韩 鑫 邱超奕    2025-07-28 07:36:05    人民日报

在不同的时间刻度上,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呈现出崭新图景——

一小时,复兴号风驰电掣350公里,速度领跑全球、创新动力澎湃;

一天,平均约1.8亿人次跨区域流动,出行热情高涨、市场活力迸发;

一年,铁路投产新线3113公里、公路里程增加5.35万公里,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

伶仃洋上,南北两条沉管隧道,展现出交通科技的创新高度。

碧波滚滚,海天一色,相距30多公里的两座超级工程遥遥相望。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成功安装我国首节跨海沉管管节,到2023年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合龙,原班人马、十年跨越。

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实现了从局部先进到系统提升:攻克地质难题,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顺利贯穿天山南北;矢志自主创新,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成功亮相;提速智慧转型,2800多公里长江干线航道实现5G全覆盖,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加速应用,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慧物流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装备制造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

截至2024年底,全国超1/3的省份实现了市市通高铁,超2/3的省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四好农村路”加快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6%的地级行政单元、91.2%的人口;快递服务网路条数增加2.33万条。今年上半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6474亿元,完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337.6亿人次。

东海之滨,一座世界货运大港作为硬核力量,为我国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提供坚强支撑,标注出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发展力度。

汽笛声响,满载浙江义乌小商品的“司马埃森”轮从宁波舟山港驶出。得益于“铁海快线+中东快航”的物流新模式,仅用17天,“司马埃森”轮便抵达阿联酋杰贝阿里港。

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与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紧密相连,助力全国数十万中小微企业货物高效流转。截至目前,义乌与宁波舟山港之间的铁海联运通道累计运输量已突破100万标准箱。

更趋成熟的交通骨架,加速了物资流通和人员流动。2024年,全国全社会物流成本降低了约400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成本降低了约2800亿元,占到2/3左右;铁路、水运货物周转量分别较2020年增长17.5%和33.6%,快递最高日处理能力达7.29亿件,物流运输更加畅通;城市客运量约1068亿人次,每天约2亿人次通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放眼海陆空,交通宏图铺展:海上航线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钱凯港等一批港口投入运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等国际多式联运线路开通;民航国际航线通航境外83个国家的213个城市;邮政网络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交通“朋友圈”不断扩大,一个面向全球、互利共赢的交通运输开放合作新格局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持续交通发展成果不断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伟表示。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8日 第 01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化是灵魂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