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正好,照在抚远市黑瞎子岛镇南岗赫哲族村甘大姐家的小院里。面团在案板上翻滚,擀面杖发出轻快的节奏声。赫哲族的甘大姐、满族的赵姨、汉族的李婶围坐一桌,巧手翻飞间,一个个鱼肉馅的饺子摆满了盖帘。
“搅馅要顺着劲儿,这样才弹牙。”甘大姐说着,把刚包好的元宝饺整整齐齐码放好。后院里,老伴正摘着顶花带刺的黄瓜:“这可都是待客的‘绿色专供’,客人就爱这口鲜!”
谈笑间,手机铃声响起。“后天的赫哲主题亲子房订满啦!”甘大姐笑着把手机递给邻居,“赵姐家还有空房,我这就推给您。”昔日漂泊江上的渔民,如今门口挂上了“民宿联盟”的牌子。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带动下,像甘大姐这样的渔民转型为民宿管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全村年均接待游客超4.2万人次。
与此同时,10公里外的莫日根广场上,一场名为“赫集”的少数民族特色文旅活动正火热展开。一家桦树皮画摊位前,赫哲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红带着游客触摸树皮纹理:“早年我们赫哲人用这个记事儿,现在成了联结八方客的宝贝。”
赵红指着远处的抓吉赫哲餐厅和民宿群说:“10多年前这里还是撂荒地,如今每周都有研学团队的车载着天南地北的学生过来。”鱼皮工坊里,汉族媳妇和赫哲族婆婆一起穿针引线;民俗体验区里,广东客商玩起了“鱼王角力”“顶杠”等赫哲族传统体育游戏……
傍晚时分,广场中央燃起篝火,游客手挽手跳起融合了赫哲族舞步的集体舞,火光映亮了一张张汗津津的笑脸。抚远创新文旅融合,依托民族团结助力旅游产业繁荣发展。3年来,超500万人次游客在此感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从甘大姐家热气腾腾的饺子,到莫日根广场的欢歌笑语,抚远的故事印证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当发展的红利为各族群众所共享,当文化的交融使心灵同频共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如边疆沃土上的石榴花,灼灼其华。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6日 第 14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