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图片频道 > 正文

青海格尔木:戈壁上生长的盐湖小城

2025-08-06 09:19:36    人民网

位于柴达木盆地底部的青海小城格尔木,是一座因盐湖而兴的城市。

指着远处泛白的盐滩,青海省格尔木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孙龙海介绍察尔汗盐湖的由来:经过亿万年地壳运动,苍茫大海变成了盆地,汪洋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蒸发,留下了丰富的盐类沉积,形成了这个世界第二大盐湖。

 

这是2024年11月29日拍摄的青海格尔木察尔汗盐湖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湖水广阔平静,采盐船在湖上缓缓游弋,如今的察尔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从察尔汗盐湖出发一路向南,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格尔木市区。

“格尔木啥都缺,就是不缺盐。”在格尔木生活了近50年的居民赵军说,“大部分居民都是当年开采盐湖来的这里。”

 

这是2024年11月29日拍摄的青海格尔木察尔汗盐湖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由于处戈壁深处,格尔木常年多风沙。当地花大力气引水入城,在城区的每一条干道上都修建水渠。格尔木河缓缓流过,滋养着这座城市。

格尔木的街道不宽,建筑也不太集中,少数几栋高层建筑在平坦的戈壁上十分显眼。当地人说,格尔木风沙大地盘也大,为了将风沙的影响降到最低,大多数建筑都不超过六层。

 

2024年5月27日,列车行驶在昆仑山下的青藏铁路上。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天气晴好的时候,在格尔木市区就能看到昆仑山脉。

109国道公路两边都是戈壁,过了昆仑山垭口,才能看到绿色。昆仑山山顶终年覆盖积雪,太阳照射下显现出“日照金山”的壮观景象。

 

7月2日,市民在青海格尔木的夜市逛街。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格尔木东郊,光伏板如蓝色海洋般连绵,高大的风力发电机排成阵列,戈壁的风夹杂着黄沙,在光伏板和风电机间穿梭,大片荒漠成了发展新能源的“天堂”。在阳光和荒漠之下,赛博朋克的科技景观成了格尔木的新“名片”。

作为连接新疆、西藏的枢纽,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格尔木,带来多样文化和丰富美食。不管是量大酱浓的东北炖肉,还是料鲜味美的广东靓汤,都能在格尔木享用到。

 

7月2日,市民在青海格尔木的“旱码头”夜市逛街。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傍晚的格尔木市区,人们相聚在传统“旱码头”夜市,烤羊肉的咸香与水果的果香交织,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夕阳下的城市剪影。

“太阳把盐粒凝成大地的诗行,格尔木用昆仑山脉的胸襟,承接每一束照耀未来的光芒。”诗人笔下的格尔木,在一山一湖间沐浴阳光,生机蓬勃。(新华社记者王浡)

 

这是3月19日拍摄的青海格尔木察尔汗盐湖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这是3月19日拍摄的青海格尔木察尔汗盐湖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这是3月19日拍摄的青海格尔木察尔汗盐湖一角。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这是3月19日拍摄的青海格尔木察尔汗盐湖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这是3月19日拍摄的青海格尔木察尔汗盐湖一角。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