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也是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一张名片。日前,本报记者深入肇兴侗寨,了解侗寨保护利用情况,探寻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践路径。
——编 者
传统村落众多,怎样做好系统性保护?
从观景台上俯瞰,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像是一艘深藏群山的巨轮。自北宋时期起,肇兴侗寨的人们世代安居于此。进入寨内,青瓦吊脚木楼疏密有致,溪流穿寨蜿蜒前行……
夜幕降临,寨门的灯光依次点亮,袅袅炊烟中,侗寨的轮廓若隐若现。随着摆渡车缓缓停靠寨门,肇兴侗寨又迎来一批客人。一些游客直奔信团鼓楼,在那里,当地人身着民族服饰,手持自制琵琶,唱起一首首侗族琵琶歌。
伴着悠扬的歌声,另一批游客走进一家蜡染刺绣体验店,他们以蜡刀为笔,蜂蜡为墨,在土布上小心翼翼地勾勒图案,再浸入染缸,反复浸染,沉浸式体验侗族蜡染技艺。
在黔东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科科长丁鹏看来,文旅产业的兴旺,离不开对侗寨的系统性保护。“我们建立了从省到村五级联动体系,编制完成415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并挂牌保护,加强顶层设计。”丁鹏介绍,考虑到全州传统村落基数偏大、资金有限的实际情况,2023年,黔东南州联合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从文化资源、村落生活、村落生产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形成13个子项、20个分解指标,形成了分级保护、分类管理的保护发展思路。
根据这一评价系统,传统村落被分为精品提升、一般改善、收缩抢救三个等级。丁鹏解释:“一般改善级,要求对村落中没有遭到破坏的部分进行整体保护,鼓励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等;收缩抢救级,要求对现存的建筑、街巷等进行整体保留,可以走有机农业、精细农业为主的高端农产品生产之路。对肇兴侗寨来说,村落整体保护较为完整,具备成熟的旅游资源基础,获评精品提升级。”
“肇兴侗寨有集中连片的木构建筑群,还有数十种侗乡非遗文化,需要‘一村一特’的保护方式,让侗寨既古朴也时尚。”丁鹏说,根据文化资源分布和保存情况,肇兴侗寨被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三个保护等级,并明确相应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
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如何保留风貌特色?
传统村落保护,民居的修缮和新建是绕不开的难题。在肇兴侗寨,村民陆俊兰一家就曾面临这个问题。
陆俊兰家的老房子是两层木房,一家人已经在此住了30多年。虽然经过多次修补,但由于屋内潮湿,承重柱渐渐发霉、腐烂,木房眼看就要成危房。
去年年底,陆俊兰向村委会提交申请,想建新房。村委会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有关专家等一同上门评估研判。经村支两委开会讨论后,申请上报,一个月后,县里进行了批复。
“这些老青瓦遮风挡雨几十年,扔了怪可惜,我们想拣出破的,添上新的,像过去一样,跟周围风格统一起来。”今年年初,陆俊兰敲定了设计图,开始动工,见到记者时,他正忙着跟工人整理屋顶的瓦片。
“咱家还是建木房子吗?为什么不盖城里的那种?”看到新房建起来,陆俊兰10岁的儿子问个不停。
“外面包木头,里面是砖块,跟城里的没啥两样,但更漂亮,更有家乡味儿,等你住进去就知道了。”陆俊兰耐心解释。
陆俊兰的想法正契合了当下的保护理念。“按照分级保护规定,核心保护区,不改变原有建筑的结构、材料和颜色;建筑控制区,层数不超过3层,高度不超过12米,白色装饰为主,搭配灰黑色小青瓦……施工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把关。”黎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高级工程师申静说,“起初,有些群众不理解,想学城里盖新楼,但看到游客对传统建筑很感兴趣,大家慢慢感受到,还是传统民居更好,逐渐明白了遵守保护规定的意义。”
2014年,黎平县印发传统村落风貌图集,列举了可供选择的装修设计方案,梳理修缮或新建民房必须保留的民族元素,归类为风貌控制性元素,引导群众提高传统村落保护意识。“吊脚楼、穿斗枋、坡屋顶、小青瓦”,2021年,这支介绍当地民居风貌的特色歌诀,进入《黔东南州农村住宅风貌导则及指导图集(试行版)》。
“为了以更严格的标准推进民居保护,我们不断对县级风貌图集进行更新完善。”申静说,黔东南州同北京建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合作,每年筛选一批传统村落内的闲置民房,重新修缮。“民族特色是看点也是卖点,把传统风貌保护好,群众可以自己住,也能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用好传统技艺,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在46岁侗族歌师韦锋的记忆里,童年是在歌声中度过的,“老话说,‘饭养身,歌养心’。以前,走亲访友、茶余饭后,我们都会唱侗族大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侗族大歌曾经一度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2007年,黎平县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大学毕业后返乡的韦锋,原本担任地理老师,又兼任起民族音乐课老师。每周一节的侗族大歌课上,必修曲目是《婵之歌》和《布谷催春》等经典曲目。“我还用侗语教他们唱流行歌曲,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韦锋说。
“我们定期举办村歌大赛、芦笙友谊赛等活动,希望让每一次比赛都成为一种传承。”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介绍,全县400多个村有1000多支歌队和芦笙队,大家参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自觉性不断提升。
澄澈灵动的侗族大歌重新走进日常生活,更打动了远道而来的游客。
每天上午10点,身着盛装的侗族姑娘小伙们准时出现在寨门口,他们排好队形,唱着侗歌欢迎宾客。姑娘们头饰上的羽毛在风中轻轻摇曳,身上的银饰随身姿摆动叮当作响……肇兴侗寨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明珠说:“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我们打造寨门迎宾、鼓楼习歌、行歌坐月等节目,每天定时定点上演。”
“传统村落不仅要‘保得住’,更要‘活得起’,要与乡村全面振兴紧密融合。”申静说,越来越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重焕生机。
午后的阳光照进木房里,侗族妇女陆勇妹正用蜡刀在土布上勾勒花鸟纹样。作为省级非遗蓝靛靛染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她成立的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产值达1800万元,为200余名妇女提供稳定就业。“过去年轻人担心回到家乡没事干,现在越来越多人通过传统手艺在村里创业。”陆勇妹说,“传统手艺市场化,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肇兴侗寨内已有400余家民宿、60多家手工艺企业、20余个非遗工坊,2024年,当地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2亿元。“乡村旅游的内核就是乡村生活,我们要探索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兴村’的保护发展之路。”肇兴村党委书记陆卫敏说。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6日 第 08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