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4年,董耀会和同伴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之旅。此后,他一直致力于长城历史文化研究、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如今,已成为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中国长城学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本刊开设“‘长城之子’话长城”专栏,记录他与长城相依相伴的人生。
1985年3月22日,是个星期五,中午我们从大龙门堡到怀来县政府。上班后,办公室李同志说有解放军报的两位记者来等我们,等了一周就走了,说还有一个女同志带个小孩。我想肯定是我妻子带着女儿来了。我忙问在哪儿,李同志说,也走了,小孩有病,到北京去看病了,说还会回来。
听到孩子病了,我很着急。忙到招待所打听情况,所长说孩子病得不太重。我问是不是跟记者一块走的,他说是的,并说有一封记者留给我们的信。原来是秦皇岛海后的赵建明和解放军报记者江汝标,有他们同妻子一块回京倒好些,但孩子的病情不会不重。我们出去找县志和搞文物的同志,晚上高有才县长陪我们吃饭。德玉说:“耀会,你明天到北京去一趟吧。”
我正要细问,来了北京长途,所长把话筒递给我说:“孩子不要紧了。”江汝标告诉我,瑾儿住在北京721医院,是肺炎,没啥事了,大约还要住一个星期,问我什么时候去。我答凌晨可到。江汝标谈到《中国民兵》杂志想连载我们的日记,当时我哪有闲心听这些,便说到北京再说。
心里略踏实些了。忙收拾东西,车是夜里1点多的,我无心在招待所待着,才8点多便赶去了车站。凌晨5点9分我到了永定门,外边还很黑,本来就头昏脑胀的。坐车倒地铁,在玉泉路下车,找到医院,急急地上二楼。有位戴眼镜的女护士告诉我瑾儿住八病室,我一扒门窗,正和倩打了个照面。推门进去,她很高兴,瑾儿正在熟睡,脑门上微有汗,只是太瘦,似乎个头也没怎么长。倩说,病情稳定了,没啥事了。
我徒步考察长城,真让她们娘儿俩跟着吃苦了。我在北京陪闺女住了一周的医院,德玉和元华继续考察行程。
我们徒步考察明长城到了河北保定,没去考察中山长城。在这里还是要介绍一下,因为中山长城遗址遗存主要在保定。战国时期,相比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山国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在列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候,中山国战斗意志虽然也很强,但毕竟实力很弱,其修建长城加强防御,也是避免在非常激烈的生存空间争夺战中失去土地。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东与齐国相邻,北与燕国相接,西南与晋、赵相连,四邻是强悍的诸侯国。中山国国土面积不大,民风却很强悍,多次打败晋、赵等强邻的进攻。公元前406年,中山国被魏国军队攻灭。
25年后,魏国接连被赵、齐打败,中山国趁机于公元前381年驱逐魏军并复国。国是复了,可威胁依旧存在。为了抵御赵国的进攻,中山国修筑了长城。韩、赵、魏三家分晋时,中山国已进入强盛时期。中山国为防御强邻的袭击,防止再次发生灭国的危机,就加大了长城修筑和长城防御力度。《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史记》中有关中山长城的文献记录仅此一处,既没有交代具体地点,也没有具体走向。
想了解中山长城,还要从中山国修建长城的需要入手。公元前314年,齐军攻燕时,中山国也攻占了燕国的一些土地,疆域大为扩展,南至槐水,北至易水,东至扶柳,西边太行,同《战国策·赵策三》所载“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相吻合。这时的赵国已强盛起来,对中山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这一点在赵武灵王的言谈中也可以看出来。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他曾经说:“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吾欲胡服。虽驱世以笑我,中山、胡地吾必有之。”显然,中山国也清楚赵国将对其发动进攻。
此后,赵武灵王于二十年(公元前306年)、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二十三年(公元前303年)、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派兵大举进攻中山,占领了中山大片土地。《战国策·赵策三》记载:“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这条史料的记载数字虽然不一定准确,但赵国以强大的兵力攻打中山国,并且打了数年是准确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山国修建的长城是否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得而知。
《资治通鉴·周纪四》中也有相应的记载,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主父败中山兵”。三年(公元前296年)“赵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赵、齐、燕三个大国联合起来出兵,才灭掉了中山,说明中山国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中山国灭亡之后,中山长城也就被历史彻底湮没了。
有关中山长城的文献记载本来就很少,实地调查也基本没有做过,所以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一直很模糊。上世纪30年代,寿鹏飞、张维华等学者有所研究,也多属于或大胆或谨慎的推测。

1988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李文龙对中山长城进行了系统调查,第一次揭开了中山长城的神秘面纱。当时,李文龙在唐县的唐河东岸发现了一道石砌长城遗迹,以后数年又陆续在曲阳、顺平、涞源发现了相近的长城遗迹。其特点为以主干城墙为主体,另在一些险要的关口筑城或筑墙扼守;在城墙内侧修筑较大的城址为屯戍点,或在城墙附近驻兵防守,共同构成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李文龙在2001年第1期《文物春秋》上,发表了《保定境内战国中山长城调查记》,这也是首次公布考察结果。
中山长城是河北境内较早修筑的长城,据李文龙的文章介绍,保定境内中山长城总长约49公里,墙体石砌或土石混砌,残宽1—2.5米,残高0.4—3米。沿线发现4处城址(涞源县黄土岭城址,唐县周家堡城址、北洪城城址、灌城城址),两处屯戍遗址(顺平县分水山遗址、唐县河暖遗址),6处烽燧遗址(涞源县黄土岭烽燧遗址,顺平县神北烽燧遗址、大岭后烽燧遗址,唐县西峒龙烽燧遗址、凤山庄西南烽燧遗址、凤山庄南烽燧遗址)。其中的重要城址有涞源县黄土岭、唐县周家堡、北洪城、灌城和曲阳县党城。
(《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