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勇士血流尽 宁死志不屈

——《烽火战旗扬》之“青口十八勇士”

《烽火战旗扬》创作组    2025-07-01 17:06:09    《人民周刊》

编者按:为展现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的英雄风采,向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本刊将陆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烽火战旗扬》。这部作品由罗援、叶征两位资深军事专家精心策划、领衔创作,叶征担任主笔,众多专家、文学爱好者参与。创意源于2015年9月3日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战旗方队,讲述每面战旗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彰显战旗蕴含的血性军魂,昭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本期刊发第十九篇文章。

 

荣誉战旗名称:青口十八勇士

授旗时间:1941年3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山东军区第115师教导2旅6团1营1连

授旗领导机关:山东军区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前身为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义后成立的红5军13师4团1连;1928年9月,改编为红5军2大队;1928年10月,改编为红5军2纵4大队;1933年6月,改编为红3军团红4师红10团1营1连;1935年9月,改编为陕甘支队2纵10大队1连;1935年11月,改编为红1军团红4师10团1连;1937年8月25日,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1营1连;1941年,改编为教导2旅6团1营1连;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纵1师1团1营1连;1948年11月,改编为38军112师334团1营1连;1950年10月,改称志愿军38军112师334团1营1连;1985年9月,改为陆军第38集团军机械化步兵112师334团1营1连;2017年,改为第82集团军某重型合成旅1营1连。

 

1941年3月下旬,鲁南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八路军115师主力和山东纵队发起了青口战役,历时一周,毙俘日伪军1600余人,缴获火炮2门、长短枪800余支,以及大量子弹和其他军用物资,取得了东进滨海地区的首次大捷!

接着,八路军乘胜向赣榆以南及东海进军,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给正处于艰苦相持阶段的鲁南抗日军民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人们欢欣鼓舞、纷纷传递着胜利的消息。此时,115师“铁笔战士”白刃把目光锁定在了115师教导2旅6团1营1连的18名官兵身上。

他从战报上看到青口战役后期,1连18位勇士为掩护大部队撤退,激战青口镇火叉巷,虽陷入日军重围,却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直至弹尽粮绝,10人壮烈牺牲,8人被俘后受尽摧残,依然坚贞不屈。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白刃敏锐感觉到,这里面一定有着非常震撼人心的故事,于是决定对18位勇士的事迹进行深度挖掘。

白刃原名王年送,福建泉州石狮人,早年到菲律宾求学,从小受永宁抗倭故事影响,骨子里有股不屈不挠的韧劲。卢沟桥事变后,20岁的王年送毅然归国参加抗战,辗转来到延安,先在115师当作战参谋,不久展露写作才华,成为战地记者,并因报道1940年3月八路军686团白彦战斗中的白刃格斗而一举成名,从此以白刃为笔名。

经过了解,白刃欣喜地发现18位勇士中有位幸存者,叫孟兆阁,因伤重正在几十里外的野战医院救治。他立即请示上级批准,第二天前去采访。

当天夜里,白刃躺在老乡家炕头上彻夜难眠,思绪万千……

1938年下半年,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命令,八路军115师主力相继入鲁,极大地增强了山东敌后抗日战场的有生力量。在政委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率领下,他们多次击退日伪顽的“扫荡”,开辟了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沂蒙山区原本就是山东最贫瘠、闭塞的地区,群众生活极为困苦,115师三大机关、数万部队挤在这里,在日伪顽封锁破坏下,后勤供应难以保障。

虽然地方党、政府和老百姓把最后一瓢粮、最后一块布都捐献出来支援部队,但仍杯水车薪、于事无补。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不论首长还是战士都缺油少盐,吃的是用糁子、高粱和花生壳、地瓜藤磨出来的糊子烙的煎饼,还没有蔬菜。即使是这样的伙食,也很难保证正常供应。许多战士因缺乏营养得了夜盲症,饿得面黄肌瘦,几乎连枪都扛不动。沂蒙山区不产棉花,没有布匹,寒冬腊月,战士们仍穿着单衣作战,披着被子站岗。最为严重的是,部队发展后,新战士日益增多,武器装备严重缺乏,老战士每支枪尚能配备三五发子弹,许多新战士连颗手榴弹都没有,只好拿着鸟枪和大刀作战。

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罗荣桓、陈光和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分析认为,从坚持山东敌后抗战的长远考虑,山东党政军的领导机关必须设在一个形势相对稳定、有较好物质基础、具备战略发展的地域内,才能更好地指挥和调动全局。

经过反复比较、慎重考虑,最终选定向位于山东东南部苏鲁交界处的滨海区发展。因为滨海区党政组织健全,群众基础好,老百姓拥护八路军,兵源有保障,经济也比较富庶,利于养兵补给,而且地处苏鲁两省交界,依山临海,交通便捷,南可连华中,北可接胶东,战略位置重要,周边临沂、青岛、海州、徐州虽驻有日伪重兵,但建制不一、互不统属,有利于我军各个击破,长期立足。

我党政军机关进驻滨海区以后,为扩大和巩固滨海抗日根据地,决定先在青口打上一仗。

青口镇位于海陆交通要道的赣榆县东南部,东临黄海,西依夹谷山区,青口河穿城入海,有渔盐和航运之利,自古以来就是苏北鲁南的重要出海口和商品集散地。日军侵占赣榆后,将伪县政府、保安队和军火库、粮栈等机构设在了青口,并在青口原有的圩墙上修建了碉堡炮楼,将护城河疏浚挖深,安设吊桥,加强防御,森严戒备。

前线指挥部首长根据教导2旅敌工科科长符浩获得的青口城区图,分析了敌情,认为打青口有利条件很多:首先,赣榆连同新浦、海州的日伪军虽有4000余人,但伪军较多,战斗力不强;其次,之前我军没有大部队在这一带活动,战斗打响后,敌人不会很快就有较大兵力增援;再次,赣榆海边多系浅滩、泥滩,敌兵舰无法登陆,县内公路均是沙土路,木桥较多,易于破拆,利于我军阻滞援敌;最后,作战地区虽系平原,但河川纵横、树木丛生、村落繁密、坟墓较多,便于我军运动作战,赣榆老百姓拥护八路军,群众基础好,可保障后勤,无后顾之忧。

由于判断准确、指挥得当,八路军以三倍于敌的兵力,采用突袭战术,攻敌不备,青口一仗打得是极为漂亮。

一步走对,满盘皆活,整个鲁南抗战形势大为改观。

白刃由衷地佩服罗荣桓、陈光等指挥员的果断用兵,更被我军一线指战员敢打必胜的精神所感动。他躺在炕上辗转反侧,等不到鸡叫二遍就起身,马不停蹄地赶往师医院。

上午时分,白刃来到一处偏远的山村。若不是看到一些没带武器的医护人员进进出出,还真看不出这里就是野战医院。

白刃找到医院领导说明来意,便被引到一位老乡家里,在东屋土炕上见到了浑身缠着绷带的孟兆阁。孟兆阁看起来像个孩子,身体十分虚弱。

当知道白刃是记者后,江苏邳州籍小战士孟兆阁挣扎着坐了起来,紧紧握住白刃的手,四目相对,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在孟兆阁断断续续的讲述中,白刃逐步理清了战斗经过。

3月19日晚,教导2旅6团(人称老6团)严阵以待。1营1连1排战士孟兆阁看到一颗红色信号弹在海头上空冲上云霄,青口战役打响了。他一跃而起,紧跟排长赵本源向青口镇冲了上去。

进攻部队兵分三路,第一路纵队解决了青口周围伪据点,扫清了进攻青口的障碍;第二路纵队隐蔽接近青口,选择突破口,伺机攻城;第三路纵队破坏了青口至新浦之间的道路桥梁,阻敌援军。

各路纵队协同有序,英勇奋战。至3月23日,连克海头、兴庄、寺后、大沟南等10余个伪据点。

3月25日晚10时,部队对青口发起总攻,排长赵本源指挥1排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冒着敌人的炮火攻城。他们炸开了青口东关东门的一段城墙,奋勇登城,夺下城楼后,接着突入城内,用刺刀、手榴弹与敌展开激烈巷战,一鼓作气向纵深发展,很快就占领了敌军的军火库和粮栈,将守敌大部歼灭,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3月26日拂晓,在老6团强攻青口时,山纵2旅独立团对拱卫青口的张城子、李城子等伪据点发起攻击。独立团指战员大部分是赣榆人,熟知伪据点守军情况,直接指名道姓对据点里的伪军进行喊话,迫敌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下口港码头上有日军正待装运的5万余斤小麦,也全部被老6团的3营9连截获。

这时,我前指首长得到情报:新浦日伪军600余人、轻型坦克2辆、炮4门,正火速增援青口,日军海军陆战队一部也从青口以东海面向教导2旅炮击。

根据战场情况变化,前指首长鉴于我军已圆满完成战役目的,命令部队在群众支援下迅速转移战利品,撤出青口。

部队快速撤离,赵本源却让孟兆阁把全排战士叫在一起说:“咱们这仗打得非常过瘾,大家都是好样的。现在敌人的增援部队上来了,团首长交给我们1排的任务是掩护大部队安全撤退。咱们要发扬老6团的光荣传统,坚决完成任务。”

战士们纷纷表示:“排长放心,我们绝不给老6团丢脸!”“我们绝不给红1连丢脸!”

说到这里,孟兆阁伤痕累累的脸上放出了光芒,加重语气告诉白刃,当时大家都明知任务凶险,但毫无惧色,决心跟着排长,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在赵本源带领下,1排主动向城南敌人来的方向出击。他们还未来得及构筑工事,日军在前边开路的骑兵就杀到了跟前。

1排顶住了日军骑兵的轮番冲锋,打得敌人人仰马翻,为大部队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赵本源见城里部队已安全转移,遂命1排战士有序撤离。他们边打边撤,当撤到城内火叉巷的时候,被敌重兵包围,再也无法撤离了,于是依托院落跟敌人打起了巷战。

经过顽强拼杀,1排杀伤了大量的敌人,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个班凑在一起,也不过十几个人。现在,他们已无退路,日军很快压了过来,将1排死死地堵在火叉巷一处院落内。

借助高高的院墙,我军暂时与日军形成了对峙局面。1排没法向外突围,日寇也攻不进院中。

赵本源提醒大家沉住气,要有信心。大家坚定地表示:“不行就跟鬼子拼了!”

战斗正酣,忽听得大院后墙传来砰砰的响声,孟兆阁马上报告排长。赵本源心想:“不好,鬼子是不是要穿墙挖洞?”

大家正在疑惑,就听得墙那边有人喊:“别开枪,我是机枪班长原飞友!”

原来,机枪班在转运物资时,被另一队日军截住了,他们边打边退,最后退进了1排隔壁的院子里,并惊喜地听到了前院“汉阳造”的枪声。

原飞友这么一喊,让1排知道隔壁是自己连的战友,当即挖开院墙,合并在一起。

1排在孤立无援中突然多了机枪班的几个战士,赵本源自然高兴。他数了数,一共18人。

日军利用战斗间隙,唆使汉奸、翻译官轮流绕着院子喊话:“八路爷们儿,你们跑不了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吧。皇军说了,金钱美女大大地给。”

“呸!”孟兆阁狠狠啐了一口。趁着这个机会,赵本源调整了战斗部署,将18人分配到院落4个方向把守。

见劝降无效,院外日军重新组织进攻。这回他们不再强攻大门,而是调集迫击炮、掷弹筒,向院内疯狂轰击。一时间,院子里硝烟弥漫,房倒屋塌,火光冲天。

炮击完毕,敌人以为八路军必定非死即伤,便直冲了过来。18位勇士却从废墟里钻出,向院外甩了一阵手榴弹。敌人猝不及防,死伤一大片。

赵本源带领战士们在墙壁上掏出枪眼,把敌人放近了打,30米以内才开枪,上来一个消灭一个,从清晨打到中午,硬是没让日军突破防线,在小院外面扔下了几十具尸体。

日寇指挥官气急败坏,下令向院子里发射燃烧弹。大火很快蔓延开来,赵本源被火油溅上,顿时烧成了火人。

日军趁八路军战士扑火之际,再次发起攻击,涌入院内。被烧成一团的赵本源正在地上翻滚,几个敌人以为已经没有威胁,便上前用脚蹬踹赵本源。

决心以死相拼的赵本源,乘敌不备滚到两个日本兵身边,突然出手,死死抱住敌人的腿,猛地拉响了手榴弹。轰隆一声,两个日本兵当场被炸死了,赵本源也昏了过去,其余敌人吓得慌忙逃了出去。

八路军战士们再次守住了大院,继续与敌缠斗。战至傍晚,敌人伤亡50多人,18位勇士牺牲了8人,1排排长赵本源和2班副班长受了重伤,剩下的也大都挂了彩。

赵本源支撑着让孟兆阁把班长原飞友招呼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你们要——想办法——出去。”说完便牺牲了。接着,传来啪的一声枪响,原来是断了腿的2班副班长不愿拖累大家,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了。

夜幕降临,风声萧萧。院子里只剩下原飞友、孟兆阁、孙洪太、李会元、马佩真、孙玉坤、何北生、张秀阁8人,大家神情庄严,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

班长原飞友将战士们聚拢起来,仔细检查了弹药,发现子弹、手榴弹已经全部用光,几名战士枪上的刺刀也在肉搏后不见了踪影。

“绝不能把枪留给敌人!”原飞友边说边将手中的机枪枪栓卸下,把枪管砸弯。战士们也照着他的样子砸了起来,心中悲壮,甚是难舍难离。

趁敌人喊话之际,他们利用夜色凿开墙洞悄悄转移到其他院落,躲进了老乡的柴草垛里。

许久,日军战战兢兢摸黑进了院子,这才发现八路军已不见了踪影,遂在火叉巷挨家挨户搜查,并大声威胁:“八路的不出来,放火烧房地干活!”

为了不连累火叉巷的老百姓,原飞友大吼一声:“同志们,最后时刻到了,八路军绝不当孬种,和小鬼子拼了!”

8人勇敢地冲了出来,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被俘。

日军为了得到八路军的信息,对他们进行了严刑拷打,用烧红的铁块烙他们的胳膊、胸脯,皮肉顿时冒起青烟;把冒着火焰的煤渣放在孟兆阁嘴里;用皮靴踩他们的手指和脚趾,踢他们的脸和头,马佩真的鼻子都被踢掉了。大家眼里喷着怒火,咬牙切齿地骂个不停。

兽性大发的敌人,又放出狼狗撕咬。勇士们全被咬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却没有一人屈服,甚至没有一个人喊叫。

此后连续六天六夜,他们每天都要被拷打几次,受尽非人虐待。为防止他们逃走,晚上睡觉时反绑他们双手,用一根木棍穿过腋下,把所有人连在一起。第七天,敌人见8人还是不肯屈服,便用汽车将他们押送到了新浦。

在这里,敌人再次对8人进行了残酷的折磨,但他们仍宁死不屈。日军队长见他们都已奄奄一息,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便把8人拖到一个废弃的建筑工地,用铁丝分别绑在两根木桩上,准备第二天杀人示众。

工地是敌人的一个杀人场,白骨累累,到处是血水和破衣衫,不知有多少抗日志士和无辜百姓惨死在这里。

夜深人静,昏迷中的孟兆阁被冷风吹醒了。他忍着剧痛,幸运地挣脱了身上的铁丝,接着把捆在一起的原飞友、李会元、孙玉坤一一解开了。

当他们准备解救绑在另一根木柱上的4位战友时,外面传来日军巡逻兵的脚步声。2班班长马佩真焦急地催促他们:“你们别管我们了,快跑吧,跑出一个是一个……”

这时,鸡已叫了两遍,天快亮了,再不逃走就来不及了。原飞友、孟兆阁4人只得挥泪告别4位战友,逃了出去。

黑夜中,他们一路向西北方向摸去,跑不动就走,走不动就爬。跨越一道深水沟时,孙玉琨、李会元走散了。原飞友伤势太重,过不去,对孟兆阁说:“活一个就能为打鬼子增加一份力量,你不要管我,快走!”

浑身是伤的孟兆阁没办法,只得含泪点了点头,一个人往北踉跄而行,最终遇到了根据地老乡,被送到了自己队伍的医院。

后来听说,原飞友苏醒后,艰难朝北爬行,很快也被老百姓找到了,抬回以后,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走散的李会元和孙玉坤,也因流血过多,没有闯过这一关。

作为十八勇士中的幸存者,孟兆阁在向白刃讲述这段经历时,眼睛里没有恐惧,只有对敌人的深仇大恨。他恳求白刃说:“首长,我们1排排长、2班班长、7班班长他们不能白死了,你要把他们的事迹告诉大家。”

白刃握着小战士孟兆阁的手说:“你们都是英雄,你放心地好好养伤,我一定把你们的战斗事迹写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

后来白刃了解到,那天天亮后,前来行刑的敌人发现跑了4个,就惨无人道地将马佩真、孙洪太、张秀阁、何北生4人用火活活烧死了。

勇士们惨不忍睹的遗体,被敌人抛在了青口镇外的乱葬岗上,被村民仲兆德意外发现。他义愤填膺,冒着生命危险,悄悄买来炕席和烧纸,按青口当地人的风俗,把烈士遗体卷进席篓子里择地掩埋了。

白刃回到驻地,连夜奋笔疾书,撰写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 十八勇士威名显扬》的通讯报道,发表在《大众日报》上。

十八勇士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鲁南根据地,被称为“八路军光荣榜样,抗战军人模范表率”,并引起朱德总司令关注,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当地老百姓踊跃支前,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走向抗战前线。

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政治部发布命令,号召全旅指战员学习“青口十八勇士”的革命精神,抗战到底!

八路军山东军区,将十八勇士所在的教导2旅6团1连命名为“青口十八勇士连”,并授予了荣誉战旗。

1941年7月7日,为纪念“青口十八勇士”和抗战中牺牲的英烈,115师决定在赣榆县西部的马鞍山上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

此后,“青口十八勇士连”随老6团长期留在滨海军区坚持斗争,对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前夕,八路军山东军区召开英模大会,授予滨海军区6团1连“青口十八勇士”荣誉称号。

全国解放后,赣榆县委、县政府先后在青口镇火叉巷建立了“十八勇士纪念地”遗址纪念碑,筹建了“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公布“十八勇士纪念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八勇士面对枪林弹雨英勇战斗、面对酷刑视死如归的英姿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2020年9月2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将“青口十八勇士”定为全国著名抗日英雄群体,入选全国抗日英烈名录。

为传扬“青口十八勇士”事迹作出特殊贡献的战地记者白刃,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了《鲁南时报》总编辑、《战士报》主编、《民兵报》总编辑,颇有建树。

新中国成立后,白刃一直以“青口十八勇士”对强敌不畏惧、临死神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激励自己,创作了大量优质的革命文学作品,其中电影剧本《兵临城下》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好评。

如今,“青口十八勇士连”已经成为我军机械化、信息化重型合成部队中的翘楚,秉承和光大着前辈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光荣传统。这正是:

青口狼烟起战尘,

十八勇士铸英魂。

抗倭决死杀声震,

正气千秋有后人。

(执笔人为叶征、初见)

 

(《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上一篇:被历史湮没的中山长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