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挥起“铁锤子” 砸烂“乌龟壳”

——《烽火战旗扬》之“铁锤子”

《烽火战旗扬》创作组    2025-07-29 11:49:59    《人民周刊》

编者按:为展现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的英雄风采,向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本刊将陆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烽火战旗扬》。这部作品由罗援、叶征两位资深军事专家精心策划、领衔创作,叶征担任主笔,众多专家、文学爱好者参与。创意源于2015年9月3日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战旗方队,讲述每面战旗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彰显战旗蕴含的血性军魂,昭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本期刊发第二十一篇文章。

 

荣誉战旗名称:铁锤子

授旗时间:1941年11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新四军2师4旅11团

授旗领导机关:新四军2师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前身为1930年3月组建的湖北省大悟县仙居区赤卫大队和1931年12月组建的安徽省河口县独立营;1938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9团;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2师4旅11团;1945年10月,改称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4旅11团;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4旅11团;1947年2月,该部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4师;1949年2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第21军61师182团;1953年3月,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61师182团;1958年8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第21军61师182团;1967年3月,改为兰州军区第21军61师182团;1985年,整编为陆军21集团军61师182团;现为76集团军某合成旅。

 

1941年初,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余波不断,我军与日军、伪军和顽军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在淮南津浦路以西地区,日伪顽盘根错节,相互勾连,祸害一方,成为斗争的一个焦点。

蒋介石对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迅速恢复发展极为忌惮,叫嚣“剿共”重于抗战,令心腹干将汤恩伯制订了“反共东进,进攻新四军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计划。

当年10月,秋风萧瑟,黄尘滚滚,素有“死缠烂打”恶名的桂系顽军171师首当其冲,气势汹汹,步步进逼,向新四军根据地腹地发动了渗透进攻。

一直以来,桂顽不顾我军一再警告,专做“亲者痛仇者快”的坏事。171师副师长兼第10游击纵队司令李本一,把我军为国家前途发出的忠告视为软弱可欺,趁新四军2师迎击日伪军、南翼兵力单薄之际,亲带511团和第10游击纵队两个支队一路攻打过来,态度骄横嚣张,暴行连连。

同时,桂顽172师在巢县集结,国民党48军两个师在寿县以西隐伏。只要171师得手,就会一拥而上,先把我军挤出路西根据地,再进逼路东,配合汤恩伯部东进苏北和李仙洲部北犯山东,置我整个华东解放区于险境之中。日军、伪军也趁机蠢蠢欲动,遥相呼应。

桂顽此番行动,接受了以往长驱直入、被我方击败的教训,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滚筒战术”,一步步向北“拱”。“拱”下一个地方就构筑防御工事,然后再依托既设阵地继续朝前“拱”。

截至10月中旬,桂顽一路进占了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安徽省合肥、全椒两县。又以一个营和定远县常备大队1000余人的兵力,蚕食了广兴集、周家岗等100多个村镇,并向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进攻,悍然闯入新四军2师心脏地带——大桥镇。

欣喜若狂的李本一一面速报“战果”,向蒋介石表功,一面下令在大桥抢修堡垒工事,打造坚固的“乌龟壳”,妄图长久据守。

新四军2师作为路西地区抗日救亡的一支劲旅,面对强敌和复杂的斗争局面,为了打击国民党顽军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卑劣行径,击破桂顽对津浦路西地区的渗透,决定迎敌而上,坚决守住华中的“西大门”。

新四军副军长兼2师师长张云逸、副师长罗炳辉立即召开作战会议,制订反击顽军斗争策略。

 

图为新四军2师副师长罗炳辉。

 

善打狠仗的罗炳辉受命统一指挥这次作战行动,并成立了以谭希林、王集成、梁从学、郑抱真、黄岩5人为核心的路西地区野战司令部。谭希林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委,梁从学与郑抱真任副司令员,黄岩任副政委。

野战司令部决定集中2师4旅、5旅、6旅三个旅的11团、12团、13团、16团、17团、18团,共六个团和五个县总队的优势兵力,首先对敌“出头鸟”511团下手,夺回大桥这一江北关键枢纽,用新四军的“铁锤子”砸烂桂顽的“乌龟壳”。

罗炳辉激励所属各团,指出大桥之仗是生死一仗,攻坚与打援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全局。哪个团攻下大桥,战功最大,就授予哪个团“铁锤子”称号。

“看看是我们的‘铁锤子’硬,还是顽军的‘乌龟壳’硬!”罗炳辉说到激昂处,不由挥起了拳头。

罗炳辉的这个激将法大为奏效,各团士气极其高涨。

野战司令部确立了“围点打援,双管齐下”的作战部署,指定4旅11团强攻大桥镇,5旅16团设伏打援,其他各团分别在各个方向监视敌人,防止不测,待机参战。

11团受领任务后,团长吴华夺、政委蔡炳臣、副团长张宜爱,参谋长文盛森,政治处主任李清泉喜上眉梢,满面荣光,态度坚决。不久前,他们还在一起议论,认为接下来上级会集中力量把桂顽赶出去,最好11团能打主攻。真是想啥来啥,果不其然。

吴华夺是红小鬼出身,1929年12岁就跟着父亲一起参加了红军,历经枪林弹雨。担任红25军手枪分队长时,打仗肯动脑筋,深受军长徐海东喜爱,还被徐海东救过一命。由于徐海东号称“徐老虎”,吴华夺便被人们称作“徐老虎”的“小老虎”。

“小老虎”名不虚传,虎虎生风,屡建奇功。当营长时就在来安火烧敌营、歼灭日寇600多人,震惊了日军上层,被新四军授予“模范营长”称号。

吴华夺深知这次主攻大桥镇的意义重大,砸掉“乌龟壳”,路西战情就会极大改观,自皖南事变以来掀起的反共高潮就会破灭。因此,只能成功,不能失手。

手里掂着师部送来的书面情报,吴华夺陷入沉思。大桥守敌为桂顽171师511团1营600余人,加上土顽兰荣甫和定远县警卫中队、常备大队400余人,总兵力达1100人,而自己的11团只有800人。至此他才弄明白,这次夺取大桥,就他一家“攻坚”,其他主力团和5个县总队都是“保障”。

4旅旅长梁从学解释说,这样部署是为了出“敌”不意。2师其他几个主力团早已被人家盯上,因此要离大桥远一些,否则会惊动敌人。11团远道而来,一来就打,可打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虽说准备工作比较紧张,但总比过早打草惊蛇要好。要想在力量不占优势且敌方工事完备的情况下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走非常之路。

战前,11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长途行军近200里,于11月15日中午进到大桥镇东北20里的永宁集、泗州庙一带宿营。当地人民武装模范队为11团担任警戒,严密封锁消息。

为了出奇制胜、尽快制敌,匆匆吃罢饭,吴华夺就立即带领营连长们潜至大桥附近看地形,现场划分任务。

大桥旧称“大桥集”,又称“大桥镇”,是安徽滁州定远县南部的一个村镇,两边环水,池河一条支岔从中间流淌而过,河上有两座老式石拱桥。桥北叫大街,有300多户人家;桥南叫小街,有20多户。大桥原是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群众基础好,社情对我方有利。

敌人侵占大桥后,在这里挖沟筑垒,修圩造堡,大街小巷都建了独立的土城,高厚的城墙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枪眼,墙角都有明暗堡。桥头四周均有地堡,圩子外围布设了铁丝网、鹿砦等障碍物。

桂顽511团1营驻在大街的南大院,土顽常备大队驻在小街这边。大街小巷内交通壕纵横交错,火力点较多。石拱桥的两头各有一个排驻守。

桂顽是顽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清一色的广西兵,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被国民党顽军精神灌输得近乎神经麻木,敢于孤身作战,以死打硬拼著称,勇猛得近乎野人。

敌营长韦刚残忍成性,善于白刃战,杀人如麻,且诡计多端,是顽军中的“反共先锋”、顽首李本一的心腹走狗。由于顽军171师号称“钢军”,韦刚名字中恰巧有个“刚”字,所以人送外号“钢中钢”。

当一脸横肉的韦刚得知新四军要来进攻大桥集时,他骄横地对手下说:“锤子打铁也许行,但打我这块钢,只怕他打不动!”

面对灵敏、狡猾、韧劲儿十足的敌人,吴华夺不敢大意。在他看来,攻打严密防御的桂顽“乌龟壳”,甚至不比攻打日寇精锐部队简单。但在新四军面前,即使真是一块“钢中钢”,也要砸它个稀巴烂。

吴华夺与政委蔡炳臣商量,决定充分发挥我军夜战、近战特长,猛打加巧打,集中主力先歼灭桥南小街的土顽,以一部分兵力包围桥北大街的韦刚营,最后南北夹击歼灭守敌。

战斗打响前,野战司令部政委王集成专程赶到11团驻地,作了极富感染力的战斗动员,要求部队智勇双胜、刚韧相间,集中兵力冲垮桂顽队形一角,造成敌全线崩溃。

桂顽倒行逆施,全团官兵早就恨得牙根直痒,战斗激情被瞬间点燃,一起振臂高呼:“保证完成任务!”

11月16日夜半23时,寒风中11团完成了对大桥顽军的包围。1营和团突击队在南,2营在北,3营7连、8连在西,同时进入战斗位置。

半小时后,随着一颗耀眼的信号弹划破大桥镇夜空,密集的步枪、机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骤然响起,11团兵分三路,同时向大桥顽军发起强攻。

120名大刀突击队员在1连副连长程照明带领下,一马当先,提前沿小河东侧河堤摸到小街西南土顽兰荣甫大队后门,一刀将土顽哨兵砍倒,很快攻破了土城防线。

1营由副营长周其云指挥,紧随其后,向敌纵深进击。1连8班班长和战士张保珍爬上房顶,一口气扔下十几颗手榴弹,将敌阵形炸乱。战斗至凌晨1时,全歼了位于小街上的土顽,在柴草堆里活捉了化装成士兵的土顽常备大队长兰荣甫,为大桥之战开了个好头。

与此同时,2营对桥北桥头堡发起攻击。4连连长傅绍忠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并冒死滚爬至碉堡后墙边,用手榴弹炸哑了敌人的机枪,指挥连队趁势攻下桥北桥头堡等多处小据点,全歼桂顽一个多排,形成对峙。

见2营多次冲锋都未能攻进土城,知识分子出身的2营教导员黄更生,挥刀率队冲锋,冲上土城,砍杀顽敌,在白刃格斗中壮烈牺牲。

3营从柳坝方向进攻敌南头碉堡,然后向南小街和井头巷内发展,进到大街西侧,在桂顽地堡群处受到火力阻隔。

激烈的枪声,惊醒了大街南大院的桂顽营长韦刚。他急忙穿衣挎枪,嘶吼着冲出房间。见眼前火光冲天,枪炮声震耳欲聋。韦刚意识到新四军这回来头不小,立即组织北守南攻,伺机实施反击。

桂顽一出手,就显出其夜间战斗力确实不都是吹的。他们以火力掩护,将一半的兵力分散成众多突击小群,向1营发起多方向多层次的冲击,企图夺回桥南小街阵地。而另一半兵力则死守桥北大街,等待援兵。

敌变我变,吴华夺立即令1营亦分成若干战斗小组,与冲过来的多路小群敌人展开近身白刃格斗。一时间,杀声震天,刺刀耀月,寒光闪闪。拂晓前,桂顽三次反扑均被1营击退。

正当敌我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已杀红了眼的11团突击队在红脸大汉程照明带领下冲了过来。他们挥起大刀左劈右砍,敌人顿时乱了阵脚,纷纷逃向桥北大街,凭借房屋顽抗。

1营和团突击队在桥北大街追着敌人展开巷战,逐屋你争我夺,在大小两街之间来回“拉锯”,战斗异常激烈。

3连连长黄道钧带队突入大街后短兵相接,一连刺死七八个顽军,后被10多个顽军死死抱住,挣脱不开。关键时刻,他毅然拉响了3颗手榴弹,一声巨响,玉石俱焚,血肉之躯化作了漫天金光,震慑了桂顽的嚣张气焰。

1营和团突击队趁机发起强攻,尽管每推进一步都十分艰难,却越战越勇。

见主突方向压力过大、进展迟缓,2营向桥北大街北面发起了多次冲锋,将敌人火力吸引了过来,为整体作战创造了战机。3营在西面攻击,遭敌地堡群火力拦截,前进受阻。

在桂顽的拼命抵抗下,11团夜战歼敌的计划未能全部实现。

天放亮后,硝烟弥漫着大桥镇,枪炮声不绝于耳,一直战斗到晌午,11团主力仍未全歼守敌。

这时野战司令部电询战况,问11团是否需要支援。吴华夺、蔡炳臣下定决心,当即向谭、梁两旅长表示,午后一定全歼韦营,不到万不得已,不动用上级机动部队,防止战场情况突变。

随后,团指挥所移到了桥南小街,吴华夺、蔡炳臣抵近一线指挥作战,重新组织兵力。

一夜没合眼的吴华夺、蔡炳臣,叫来同样满眼血丝的营连长们,召开了战地“诸葛会”,并用嘶哑的嗓音挨个部署任务,要求全团全力以赴,尽快砸烂“乌龟壳”。

午后1时30分,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团突击队在程照明带领下,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进大街内的一处敌工事内,与桂顽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气势上压住了敌人。

2营则发起佯攻,做出进行主要突击的架势,吸引了敌人的主要火力,惊得韦刚一身冷汗,向北面多增了两个排。

3营趁机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发起猛突。连长王德山与胡排长用排子手榴弹炸开了敌人中心炮楼,突破了敌堡群,进逼土城,向大街推进。同时8连在西、2连在东南角都发起冲击。激战约半小时,11团终于取得进展,于多处攻入土城。

在几面夹击下,顽军困兽犹斗,最后被压缩到大街的两座大院内。

下午2时,天空突然刮起了西南风,3营看准风势,请示吴华夺采用火攻。吴华夺连说“天助我也”,果断命令点燃稻草,纵火焚敌。一时火借风势,风卷浓烟,烧得敌人狼奔豕突,穿墙打洞,落荒窜逃。

11团各营勇士趁机大胆穿插,挥舞大刀尽情砍伐,杀得残敌无法招架,纷纷朝营部退缩。

桂顽营长韦刚见势不妙,急忙召集各连连长开会商量对策,谁知开会的房子却被11团八八式掷弹筒连中两发,顽首们非死即伤,惨不忍睹。说起这具八八式掷弹筒,还是半年前刚从敌人手里缴获的,在当时算是十分先进的新式武器,一直都舍不得用,这回派上了大用场。眼见其威力惊人,新四军战士一片欢腾。

被火烧、弹打后,号称“钢中钢”的韦刚现出原形,变成了一摊软泥,陷入绝望。无奈之下,他带着最后200多人从大院窜到大街上,猬集一团,用4挺机枪开路,企图拼死突围。

早已恭候多时的11团各营集中火力,最后一顿狂轰,打得顽军溃不成军。韦刚当即毙命,残敌四散奔逃。

见仍有顽固分子死拼不降,人自为战,且战且退,11团将士一举杀入敌群,将残敌全部赶至大桥西北郊野。

1营通信班副班长飞身贴近,手持大刀直取敌机枪手,一刀砍掉其手臂。接着又连续砍杀6名顽军,大呼过瘾!

经一昼夜激烈战斗,11月17日下午3时10分,大桥战斗胜利结束。11团指战员面对强敌,不怕牺牲,以少胜多,打赢了建团以来最为惨烈的攻坚歼灭战。全歼桂顽511团1营和定远县常备大队,共毙顽军300多人、俘800余人,缴获迫击炮两门、步枪414支、重机枪21挺、掷弹筒10个、子弹2万发,以及其他军用物品等。活捉了国民党定远、全椒、滁县的兰荣甫等3个伪县长。给了自诩从未打过败仗的桂顽“钢军”及土顽部队一记响亮的大耳光。

11团自身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伤亡210余人。2营教导员黄更生、3连连长黄道钧、4连连长赵炳柱、5连连长苏贵清等优秀指挥员壮烈牺牲。

11月18日清晨,东方晨曦初露,霞光万道,在新张家负责阻援的16团也结束了战斗,全歼桂顽援军一个加强营。在清点完俘虏、打扫完战场后,全团指战员迎朝霞、沐晨风,带着胜利的喜悦撤离了战场,实现了战前“不让一个敌人进犯大桥”的豪迈誓言。

大桥战斗和新张家两场战斗,如一对双璧,创造了新四军围点打援的经典范例。此役,沉重打击了桂顽,稳定了路西形势,提高了我军对顽军作战的胜利信心和在路西群众中的声誉,使新四军淮南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大桥战役后,蒋介石、汤恩伯的“东进计划”受到重挫,桂顽领军的第10游击纵队司令李本一如丧家之犬,被迫率部全线收缩,退回原防区。驻扎在附近的日伪军,也如惊弓之鸟,躲进了定远城。

过了几天,罗炳辉副师长赶到了路西,在藕塘西南大邓家主持召开了大桥战斗祝捷大会。面对参战部队,罗炳辉高兴地说:“我早都知道,咱们的‘铁锤子’就是比顽军的‘乌龟壳’要硬!”

那么,“铁锤子”称号该授予谁呢?罗炳辉咧嘴呵呵笑着说:“11团攻下大桥,就是‘铁锤子’。16团阻击和消灭了援军,也是‘铁锤子’。在我们新四军2师,砸向日伪顽的‘铁锤子’越多越好!”

于是,罗炳辉代表2师,授予11团“铁锤子”荣誉称号,颁发“铁锤子”奖旗一面。路西联合指挥部也代表2师,授予16团“铁锤子团”荣誉称号,颁发“铁锤子团”奖旗一面。

一战双旗,相映生辉。当11团团长吴华夺、政委蔡炳臣和16团团长张翼翔、政委邓少东登上主席台,分别激动地接过“铁锤子”“铁锤子团”两面奖旗并高高举起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专门发来贺电,勉励参战部队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

时隔8年后,李本一这个曾大肆屠杀路西根据地百姓的刽子手终于落入人民法网。1951年8月24日,经皖北行署法院审判,以抗日战争时期残杀3万群众罪名判处李本一死刑,执行枪决。真应了那句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战旗汇聚荣光,铁流滚滚向前。11团这支血管里流淌着红军血液的新四军英雄团队,获得“铁锤子”荣誉称号后,驰骋疆场,越战越勇,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追忆峥嵘岁月,传承英雄精神。如今,新四军11团前辈用热血和生命铸造的“铁锤子”,传承给了陆军某合成旅。该旅一身荣光,枕戈待旦,仍如一柄雷霆万钧的“铁锤子”,镇守在祖国的大西北,瞄准着各式的“乌龟壳”。

(执笔人为叶征、宋志远)

 

(《人民周刊》2025年第13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3期

上一篇:梁希贤:黄河岸边的铁血忠魂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