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任光:硝烟中屹立的“民族号手”

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    2025-08-19 10:46:33    人民日报

任光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梧桐掩映的上海市衡山路811号——《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内,回荡着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参观者肃立瞻仰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左翼音乐工作者的一组肖像照,其中一张为抗日英烈、音乐家任光的遗照。

任光,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学习钢琴调音技术和作曲。归国后,他担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与田汉、聂耳等一同参加左翼进步文艺活动,并成为左翼文化团体——音乐小组的一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任光以音符为子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文艺宣传工作。1934年,任光作曲、安娥作词的电影主题歌《渔光曲》,因同名电影的热映,轰动一时。《渔光曲》这部反映当时中国底层民众生活状况的影片,也揭示了任光一贯的艺术主张。他坚持,作曲家必须去体验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才能用大众最熟悉的声音来作曲。

1935年,抗战影片《风云儿女》首映,任光在百代唱片音乐部、电通影片公司合唱团,直接推动了电影中男声小组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录制和传播。投身抗战洪流,他还曾到法国、东南亚等地,在华侨华人中开展抗日歌咏活动,无数次指挥人们唱响《义勇军进行曲》,让中国人民的抗战之声传到世界各地。

1940年,任光应叶挺将军之邀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为鼓舞士气,他在行军中创作了一批音乐新作。翌年,在皖南事变突围战中,任光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41岁。当时的进步报刊称其为“民族的号手”,叶挺更是赞誉他为“中国的音乐之星”。

据不完全统计,任光二十余载的音乐生涯中,创作、灌录、推广的左翼音乐作品有四五十首,他还创造条件支持聂耳等进步青年,成为抗战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一场主题特展正在上海《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三层举办,来自聂耳家乡云南昆明的一批珍贵文物史料,生动展示了抗战烽火中任光与聂耳之间深厚的革命创作情谊。而在昔日《渔光曲》的创作地浙江宁波,左翼音乐小组的后人们近日与观众一道欣赏了音乐剧《渔光曲》首演。大家感慨:“伟大抗战精神将通过音乐的力量接续传承。”

(据新华社上海8月10日电)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佟麟阁:一腔热血荐轩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