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董毓华:投笔从戎、身先士卒的抗联将领

新华社记者 龚联康    2025-08-29 07:40:43    人民日报

董毓华像(资料照片)。
蕲春县档案馆供图(新华社发)
 

暑期接近尾声,记者来到一二·九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战英烈董毓华的故乡湖北蕲春走访。“9月开学后,我们打算让学生自己讲董毓华烈士的故事,边讲边学,这样体会更深刻。”蕲春县毓华中学校长田晨晔说。

毓华中学原名狮子初级中学,后为纪念烈士董毓华更名。步入校门数十米,右手边的二层小楼便是董毓华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董毓华,1907年出生于蕲春县一个教书先生家庭。受父亲影响,他自幼便立志报国。1924年,董毓华赴武汉求学,考入武昌启黄中学,他不仅学业优异,还积极投身革命活动。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董毓华在武汉发起后援行动,组织学生游行抗议帝国主义及军阀暴行。在督军署前的示威中,他身先士卒,左腿被击伤仍坚持指挥。1925年,在董必武等人的介绍下,董毓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期间,他回到家乡蕲春,以教书为掩护组建农会、妇女协会,创办农民夜校,将祠堂变成传播革命思想的课堂。

大革命失败后,董毓华一度与党组织失联,但其革命信念始终未灭。1933年,他辗转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重建该校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为日后学生运动埋下火种。

华北事变后,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北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反对日本侵略和华北自治,要求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董毓华作为西城区请愿总指挥,高呼爱国口号,领着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游行前进。12月16日,他参与组织更大规模的示威,数万名学生和市民响应。

“一二·九运动极大促进了民族觉醒,以董毓华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是当时青年学生的榜样。”毓华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历史教师陈艳常常向学生讲述这段历史。

1936年,因组织学生运动遭到通缉,董毓华被迫离开北平。同年5月,他参与创建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并担任组织部长。7月,他调回天津从事统战工作,发展救亡组织,担任平津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席、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组织部长等职。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董毓华积极推动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后任华北武卫会委员兼军事部长,深入冀东组织群众武装。1938年,他化名王仲华,成功整编高志远部民团,将4万名“散兵游勇”改造为冀东抗日联军,他担任政治委员。同年7月,他领导发动震惊华北的冀东抗日大暴动,连续攻克昌黎、滦县、乐亭等多城,切断日伪补给线。

暴动后日军疯狂反扑,董毓华率部向平西根据地转移。在缺衣少粮的寒冬中,他将自己的大衣让给向导,把分到的肉食送给伤员,日夜研究敌情对策。1938年10月,他带领1700余名战士突破封锁抵达平西根据地,保存了革命力量。后来,他又担任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冀热察区党委秘书长、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司令员,负责平西、冀东和平北的军政建设和开辟根据地工作。然而,长期的艰苦征战使他积劳成疾、肺病恶化,于1939年6月不幸病逝于河北涞水县蓬头村军区医院,年仅32岁。

如今,董毓华在蕲春县狮子镇的故居修旧如旧,土坯房内简朴的农家陈设诉说着这位革命者的赤子之心。毓华中学的学生也深受烈士精神感召。田晨晔介绍,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组织新生参观烈士事迹陈列馆、到董毓华故居瞻仰祭拜、开展征文演讲比赛和手抄报展评等,引导孩子们铭记历史,继承先烈遗志。

“作为在和平年代成长的一代,我们庆幸自己生于繁荣盛世。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要以董毓华烈士为榜样,勤奋学习,勇于担当,努力为祖国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毓华中学学生何铭源在作文中写道。

(新华社武汉8月21日电)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9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宛平城焕新开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