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三北”大地上的久久为功

董丝雨    2025-10-02 08:53:16    人民日报

黄沙退却、绿色延展,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

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激励和引导全社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我在沙漠里种了40年树。最开始是为了生存与风沙‘死磕’,一点一点摸索着把树种活。现在是带领乡亲们‘沙里淘金’,种成了樱桃和玫瑰,种出了沙漠小米,实现治沙又致富。未来,我还要把树种下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留下能过日子的好地方。”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村民殷玉珍,向世界分享了自己的治沙故事。

广袤的“三北”地区,有无数个像殷玉珍一样的治沙人在坚守。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为全球贡献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超过一半来自“三北”地区的新造林种草。

黄沙退却、绿色延展,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

“绿进沙退”的背后,是不服输的执着。把塔克拉玛干沙漠“围”起来,当地人用了近半个世纪时间,几乎每一片新植的林地都要花费3年、栽种3次以上;河北塞罕坝,三代林场建设者用60多年的时间,创造了从“一棵松”到百万亩的生态奇迹;甘肃古浪八步沙,林草覆盖率从不足3%提高到70%以上,背后是“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坚守……一代代治沙人扎根大漠荒原,以百折不挠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干劲,让“三北”大地上升腾起绿色的希望。

“绿进沙退”的背后,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智慧。我国70多年的治沙历史,就是一部科技支撑生态建设的历史。筛选抗逆性树种、科学优化配置乔灌草植被、蹲点包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广大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荒漠化治理精准把脉开方,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治沙方式也从传统人工逐步转向机械化、智能化,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广泛应用,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树木常被视为精神的象征。大漠荒原上,一棵棵树傲然挺立,阻挡住风沙的肆虐,也犹如一座座丰碑,无声诉说。“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激励和引导全社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防沙治沙犹如“滚石上山”,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容不得半分歇脚松懈。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修编后的《“三北”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到205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1.9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达43%,可治理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25%以上。

当前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保持战略定力,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一年干得比一年好,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守护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将更加牢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2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字里行间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