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进一步弘扬抗战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抗战精神是伟大胜利的动力源泉。
英魂永驻,精神不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更是一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正义之战,中华儿女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中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凝聚的抗战精神,早已化作全民族同仇敌忾的历史记忆,彪炳千古、永载光辉史册。抗战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持续释放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向前。

爱国情怀铸成万众一心的精神长城
爱国是人民群众最朴素、最深沉的情感,早已融于华夏儿女的文化血脉。这种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的拳拳报国心,既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怀激烈,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丹心,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热血忠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爱国情怀作为抗战精神的核心支柱,不仅是抗战中凝聚全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成为贯穿抗战精神内涵的灵魂所在。日军铁蹄之下,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压抑的民族怒火在抗战烽火中被彻底点燃。中华大地危急存亡之秋,四万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御外侮、共纾国难。在国家政治未实现统一的形势下,广大中国人民不分党派、地域、阶级、职业,怀着殷殷爱国之情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统一的集体意志,汇聚起前所未有的民族向心力。抗联英雄杨靖宇质问:“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天津《大公报》慨叹:“目前举国一致准备拼命自卫的精神,真不是前几年所能想象的。只凭这种精神,即可保证我民族绝不致衰亡!”
以爱国情怀凝聚的抗战意志,印证了毛泽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深刻彰显。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率先发起者、坚定维护者和模范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命运为先,在民族存亡之际擎起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旗帜。在全民族结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全社会抗日力量,坚持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国共两党联合抗日,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农民参军作战,根据地妇女拥军支前,作家以笔为枪,儿童以歌传志,商人抵制日货,海外华侨捐资捐物。全民皆兵,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充分激发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磅礴伟力,使爱国情怀升华为历史合力,最终汇聚成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四万万同胞结成了“用血肉筑成的新长城”,谱写了抗日战争的惊天壮举。无数事实证明,抗战精神是一种蕴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淬炼与升华。
民族气节挺起中华不屈的精神脊梁
民族气节彰显着一个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精神追求,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基因中具象化的人格特质和精神品格。中国自古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文化传统,既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义凛然,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蹈死不顾,更是“国家存亡在此一战”的浩然正气。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嚣张气焰,日军屠刀血腥寒光,亡国灭种命运一度笼罩在中华大地,不甘被屠杀、被奴役、被压迫、被羞辱的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奋起反抗,浴血奋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抗战期间,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以伤亡3500余万军民的惨重代价,捍卫这场关乎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正义之战。白山黑水,东北抗联将士在树干上刻下“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铮铮誓言;北平南苑,佟麟阁指挥第二十九军拼死抵抗,激战到死壮烈殉国;齐鲁大地,沂水县西五拱桥村村长头顶铡刀不吐一言,以生命掩护军用物资。中华儿女共同书写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丽史诗。
宁死不屈、纵身一跃的“狼牙山五壮士”,誓死不降、挽臂投江的东北抗联八女,孤军抵抗、奋战到底的“八百壮士”,都是在空前的民族生存危机下,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在军事装备、经济实力全面落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客观条件下,民族气节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精神力量。抗战的实践证明,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在民族气节的感召下,人民群众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在敌后战场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族气节的鼓舞下,20万筑路民众肩挑手凿,仅用9个月就建成了被称为“抗战输血管”的滇缅公路,有力支援了中国抗战,巩固了大后方。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中国军民凭借这种以民族气节为内核的精神优势,战胜了在物质力量上占优势地位的日本侵略者。十四年抗战血与火的史实雄辩地宣告,抗战精神蕴含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它是中华儿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真实写照。

英雄气概化作前赴后继的精神丰碑
英雄气概是中国军民敢于同武器精良的日本法西斯展开殊死搏斗,是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爆发的民族血性。这种熔铸在民族灵魂的斗争特性,既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决战意志,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贯长虹,更是“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赤胆忠心。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中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九一八事变后,燕京大学全体学生致电国民政府“誓以一死,为政府做后盾,为民族争存亡”,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报国之志。一·二八事变中,第十九路军爱国将士英勇抵抗,于上海阻击侵略者33天,给予日寇痛击。缅甸战场上,戴安澜率领中国远征军第200师浴血奋战,最终壮烈殉国,谱写了“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的英雄壮举。
国仇家恨,难凉热血。在“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族抗战格局下,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军侵略铁蹄,前仆后继、奋不顾身。1937年淞沪会战中,抗日英烈蔡炳炎率部死守战略要地罗店,全旅官兵伤亡殆尽。他在牺牲前写给妻子的两封绝笔家书,如今珍藏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成为见证抗战历史的重要革命文物,构成了英雄气概的物质载体,字字泣血,惨烈血战,犹在眼前:“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无数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共同熔铸成英魂不朽的精神丰碑。中国战场上英雄气概的接续传递,抗战军民于战斗中迸发出英勇作战的惊人力量铸就了丰碑,演绎抗战精神蕴含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它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誓死抗争的充分表达。
必胜信念点燃持久抗战的精神火炬
必胜信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赓续,既是“多难兴邦”的辩证智慧,也是“自强不息”的处世哲学,更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斗争韧性。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开始时间最早、时间跨度最长、伤亡人数巨大、经济损失惨重、牵制日军最多的反法西斯阵营的国家,中国军民在极端残酷的条件下持续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深刻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走向,为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抗战伊始,“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毛泽东《论持久战》将中日战争上升至哲学高度进行科学分析,以矛盾分析法剖析中日双方“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四对矛盾的辩证关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战争中交战双方的力量变化,克服当时静态分析敌强我弱的机械论倾向;以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汇聚“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汪洋大海,重视发挥抗战军民的主观能动性。延安的窑洞烛火以真理之光驱散国人内心绝望的阴霾,增强了中华儿女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游击队歌》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南泥湾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丰衣足食,山东农村妇女手中转动的纺车打破敌人的布匹封锁。必胜信念鼓舞下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折射出抗战精神蕴含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它是激励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走向复兴的精神火炬。
[作者朱成山为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抗战史学会原副会长;李琳琳为常州大学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
(《人民周刊》2025年第16期)
(责编:张若涵)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