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哲学意蕴

刘成荫 康稷浩    2025-11-11 18:02:51    《人民周刊》

2021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梳理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从开天辟地的建党精神,到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集群,再到翻天覆地的建设、改革精神以及惊天动地的奋斗在新时代的系列精神,这份厚重的“精神清单”如同一条贯穿百年党史的红色血脉,构成了一座巍峨耸立的民族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正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卓绝奋斗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历经千锤百炼而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并非孤立的道德口号或政治宣示,而是蕴含着深邃哲学智慧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深入剖析其内在的哲学意蕴,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关键所在。

 

2024年7月26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求是”与“为民”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义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首先展现的,就是一种坚持“求是”与“为民”辩证统一的伟大实践哲学。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要求,也是贯穿百年党史的逻辑主线。

第一,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构筑了精神谱系的认识论基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有精神的共同哲学底色。从井冈山精神的“开辟武装割据道路”,到长征精神的“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再到遵义会议精神的“纠正错误、挽救危局”,无一不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挣脱“本本主义”束缚,走自己的路的哲学自觉。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更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成熟和运用的典范,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强调科学求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倡导实践出真知,都是对“实事求是”的生动诠释。改革开放精神的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特区精神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正是立足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打破僵化观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勇气的体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强调“精准”二字,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这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代最温暖、最深刻的实践。可以说,一部精神谱系史,就是一部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发展史。

第二,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确立了精神谱系的价值观旨归。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本质上是人民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价值指向始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井冈山时期,党和红军“靠群众、为群众”,赢得了人民的“铁壁铜墙”;沂蒙精神中“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真实写照;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树立起共产党人的人格丰碑。在和平年代,从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到新时代的抗疫精神,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脱贫攻坚精神更是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彻底的贯彻。这些精神所蕴含的深厚人民情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最生动的中国表达。

“求是”与“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实践中实现了完美融合。坚持“求是”,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去寻找答案;坚持“为民”,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为人民谋利益。这种“求是”与“为民”的内在统一,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有科学的内核,又有道义的高度,从而具有了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奋斗哲学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奋斗史诗,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奋斗哲学。它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彰显“艰苦奋斗”的主体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起点,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的是极其恶劣的客观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以“革命加拼命”的奋斗精神,向自然开战、向贫困开战、向一切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开战。南泥湾精神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北大荒精神的“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敢教日月换新天”,塞罕坝精神的“变沙地为林海”,青藏铁路精神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无不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人的意志和奋斗,创造出人间奇迹的典范。这种奋斗精神,并非无视客观规律的蛮干,而是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的能动创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是这种奋斗哲学的经典表达。它雄辩地证明,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人的精神和奋斗意志,同样是改造世界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在改造主观世界中锻造“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共产党人进行自我革命、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精神谱系中的许多精神,都闪耀着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光辉。从建党精神中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到红岩精神的“坚如磐石、不屈不挠”,再到雷锋精神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以及王杰精神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都体现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科学家精神中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女排精神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都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自觉选择。这种无私奉献,不是对个人价值的否定,而是在更大的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化。

第三,在伟大斗争实践中锤炼“敢于胜利”的革命意志。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天然地蕴含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哲学品格。无论是东北抗联精神在冰天雪地中的十四年坚持,还是抗战精神面对强敌的血战到底;无论是抗美援朝精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英雄气概,还是“两弹一星”精神打破核讹诈的战略决心,都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这种斗争精神,是基于对矛盾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科学态度。新时代的抗疫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我们敢于斗争、果断决策;脱贫攻坚精神,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发起总攻,都是这种斗争哲学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

“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哲学。

第一,“守正”——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根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与“魂”,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建党精神确立的初心使命,到长征精神淬炼的理想信念,再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描绘的新中国蓝图,理想信念的“红线”贯穿始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基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是精神谱系中颠扑不破的“正”。正是因为守住了这个“正”,我们党才能在各种风浪考验面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们的精神大厦才能根基永固。

第二,“创新”——根据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赋予精神新的内涵。“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灵魂。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更多体现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牺牲与奉献,那么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精神,则在继承革命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科学、理性、开放和创造的元素。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是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的产物;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是科技自立自强和勇攀高峰的时代强音;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创业、回报社会;“三牛”精神(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则是对共产党人优秀品质在新时代的凝练与升华;丝路精神,更是面向全球,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中国智慧。这些新的精神形态,既是对原有精神谱系的赓续,更是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任务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时代感召力。

“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所以能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关键就在于既坚守了立党兴党的根本,又始终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在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精神境界的持续跃升。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部用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和牺牲奉献书写的恢宏史诗,更是一部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智慧的厚重教科书。它以“求是”与“为民”的实践哲学回答了“力量源泉”问题,以“主体”与“客体”的奋斗哲学回答了“如何成功”问题,以“守正”与“创新”的发展哲学回答了“永葆生机”问题。这一精神谱系,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内在逻辑,系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辉煌成果。当前,我们正意气风发地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前行路上,我们依然会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深入学习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深刻领会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维,就是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事求是,站稳人民立场,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作者刘成荫为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康稷浩为湖南汉坤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人民周刊》2025年第18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8期

上一篇:抗战精神是伟大胜利的动力源泉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