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专题 > 一见 > 正文

一见·故宫展览里的文化启迪

2025-10-29 14:39:16    人民日报客户端

10月27日,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

《清明上河图》、亚醜方尊、金瓯永固杯……从这场展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瑰宝的展示,更领略到一个古老国度对文化发展、文明赓续的深刻认知。

 

 

赓续的匠心

展览名称中的“百年守护”,彰显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历史纵深,也述说着古老民族对文物、文化、文明的珍视。

600多年沧桑,近代几多风雨。从宫门徐启、蓬蒿满地,到文物南迁、风雨飘摇,再到走向新生、蓬勃辉煌……当又一个百年过去,这片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终巍峨屹立,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续守护。

“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启动大规模的古建筑整体维修,打造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成立故宫学研究院,建立数字文物库……桩桩件件,映照百年来故宫人守护这座“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的初心。

保护看得见的瑰宝,更是在保护望之无形、润物无声的文明源脉。展柜中的甲骨、瓷器、字画,不仅是对历久弥新的注解,更标注中华文明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来路,筑牢中华儿女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保护好故宫,发挥好故宫的作用,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故宫人的光荣使命。”心系故宫,更心念中华文明的赓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

发展的底色

文物连着文明,也连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面向未来之路怎么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这次参观展览时,总书记赋予“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这项工作要求更深刻的内涵:“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宫咖啡引来人头攒动,故宫文创化身文博顶流……这些年,一个个“活”的生动范例层出不穷。那是形式之活泼,是文化之活力,折射的是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力量,彰显的是文化发展的鲜明底色——人民的需要是其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

“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昭示震撼人心的时代变迁。从皇家的“紫禁城”到人民的“博物院”,文物保护、文明演进、文脉赓续为了谁?答案不言自明。

由文物及文明,从历史到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最终聚焦于人的福祉。浓厚的文化情缘,植根在深厚的人民情怀中。

自信的姿态

此行间,习近平总书记期待故宫“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

万千馆藏文物,构成连缀不断的文明史迹。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一件件展品展示着不同民族融合、凝聚在一起的文化历程,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有力见证。没有一件是掠夺而来的外国珍宝,昭示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往来、美美与共的历史传统。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已然成为一座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会客厅。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推出中外文物交流展览、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开展国际合作、制定国际标准……人员交流、思想交汇、文化交融,在这里能读懂中国的古与今,便更能读懂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世界看向故宫,领略的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美,更潜移默化地体悟中国发展的蓬勃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故宫博物院在新时代中昂扬的发展曲线,正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一个生动写照。

策划:杜尚泽、彭俊

撰文:王洲、陈世涵

编辑:温腾

海报:田兴洲

校检:朱利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见·亚太合作,习近平主席为何强调“开放”是生命线?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